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全面保護”尚需形成全社會合力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09  

        兩年多來,首都“金名片”保護得怎么樣了?相關的規章制度落實情況如何?運行機制體制是否順暢?還有哪些困惑和疑問、意見和建議?未來還將開展哪些工作?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北京市規劃國土委副主任王飛。

        兩年多來,首都“金名片”保護得怎么樣了?相關的規章制度落實情況如何?運行機制體制是否順暢?還有哪些困惑和疑問、意見和建議?未來還將開展哪些工作?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北京市規劃國土委副主任王飛。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視察工作時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職責。”

        兩年多來,首都“金名片”保護得怎么樣了?相關的規章制度落實情況如何?運行機制體制是否順暢?還有哪些困惑和疑問、意見和建議?未來還將開展哪些工作?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北京市規劃國土委副主任王飛。

        首提“全面保護”:“既是理念,也是方針”

        問: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提出“金名片”后,北京有什么新理念、新舉措?

        答:2016年6月,北京市委市政府發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的意見》,針對歷史文化名城提出了“全面保護”的理念,明確全面保護的理念就是要分層次、分類型、分時間、分地域地保護北京古都風貌的所有歷史文化要素。“全面保護”是認識的全面、內容的全面、范圍的全面、參與者的全面、措施的全面,既是一個理念,也是一項方針。

        在制定全面保護的政策方面,強化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統籌協調的職能,設置專門機構,建立綜合協調平臺。各區及各部門按照不新增人員編制的原則,設立名城保護統籌協調機構,明確主管領導、牽頭單位和具體工作人員。設立名城保護財政專項資金。建立名城保護基金,鼓勵和規范社會資本參與名城保護。

        北京將嚴格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和不可移動文物。對于已經消失的標志性建筑物、構筑物,采用靈活方式予以重現,以織補割裂的城市記憶。核心區范圍內要嚴控增量、盤活存量,著力控制開發行為。歷史文化街區內建筑的拆除應征求專家學者、社會公眾的意見。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涵蓋舊城、市域和區域

        問:近期開展哪些重點工作?

        答:一是構建涵蓋舊城、市域和區域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加強香山、萬壽山、玉泉山和清漪園(頤和園)、敬宜園、靜明園、暢春園、圓明園等“三山五園”的保護與利用,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文物保護,以及優秀近現代建筑及工業遺產保護,充分挖掘北京歷史文化積淀,推動城市有機更新與活力再造,講好北京故事。

        二是強化舊城整體保護的10個方面,完善保護機制。例如,保護從永定門至鐘鼓樓7.8公里長的明清北京城中軸線的傳統風貌特色;恢復重要歷史河湖水系;進一步凸顯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和四重城廓格局;恢復具有老北京味的傳統街巷胡同肌理和四合院傳統居住形態。

        三是傳承歷史文脈,構建“綠水青山,兩軸十片多點”的城市風貌景觀格局。兩軸指的是中軸線、長安街;十片包括舊城文化景觀區域(舊城)、“三山五園”文化景觀區域等;多點涵蓋古城、古鎮和傳統村落保護、大遺址保護等。

        以名城委為統籌協調平臺:在全國率先建立名城保護工作機制

        問: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機制體制怎樣構建?

        答:在組織機制的建設方面,北京在全國率先建立了以名城委為統籌協調平臺的名城保護工作機制。2010年10月,北京成立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2011年1月,北京市編委正式下發了《關于明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主要職責等問題的批復》,明確了北京名城委主要職責、組成人員及工作結構。市委書記為名譽主任,市長為主任,主管副市長為副主任,北京名城委成員單位35家,專家顧問組成員14位。

        北京名城委是市委、市政府議事協調機構,主要職責是:貫徹落實國家和本市關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實施北京舊城整體保護戰略,統籌領導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審議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研究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大事項。

        為促進城市規劃轉型與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相融合,使空間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更一致,更好地發揮規劃的引領和控制作用,原北京市規劃委和原北京市國土局于今年合并,成立北京市規劃國土委。北京名城委辦公室就設在北京市規劃國土委,其主要職責是:在北京名城委領導下,負責統籌協調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組織編制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研究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機制、政策和措施,并提出建議;指導督促有關區(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修繕工作;承擔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的日常工作。

        歷史文化街區:占北京舊城總面積三分之一左右

        問:歷史文化街區范圍調整情況如何?

        答:1999年,北京市政府批準了北京舊城第一批共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及其建設控制區。2002年,在舊城內補充了5片歷史風貌較完整、歷史遺存較集中和對舊城整體保護有較大影響的區域。2004年,北京市總規修編又補充劃定了第三批共3片歷史文化保護區。2006年,中心城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的時候,在舊城內已劃定保護區的基礎上,又增補了一部分保護區用地,使歷史文化保護區的范圍進一步擴大。

        北京市公布前三批歷史文化街區時,稱之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后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統一調整為“歷史文化街區”。目前,北京市舊城內共有33片歷史文化街區,面積約2063公頃,占舊城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果加上文物保護范圍及建控地帶,其總面積達到2700多公頃,約占舊城總面積的44%。

        全國129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共有約400多處歷史文化街區。北京市的歷史文化街區數量占約全國的十分之一左右,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占地面積上均居全國首位。

        “還做了大量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調研工作”

        問: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有哪些代表作?

        答:“十三五”期間,北京要將具有突出歷史和文化價值的歷史文化街區提升到文化精華區的高度。要完成文化精華區內的重點文物騰退及修繕利用;提升基礎設施保障,采用綜合措施最大程度改善市政基礎設施;充分利用舊城地下空間,積極探索適合舊城的綜合管廊建設模式。

        兩年多來,北京開展了東、西城一般平房區“煤改電”工程,有效改善了舊城居民生活居住條件,優化了舊城空氣質量及生態環境。在大柵欄歷史文化街區,以市政先行的方式,通過對楊梅竹斜街開展市政基礎設施及景觀環境改造,帶動了胡同兩側傳統院落的保護更新;在阜成門內大街歷史文化街區,開展了白塔寺藥店降層的工作;在東四南歷史文化街區,完成了史家胡同博物館建設。

        北京還做了大量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調查與研究工作。例如,開展《北京市西城區白塔寺地區規劃實施研究》;開展《香廠新市區保護與發展規劃》方案征集與《西城區香廠“新市區”歷史文化資源梳理研究》;開展《舊城歷史文化街區責任規劃師制度研究——以東四南歷史文化街區為例》,啟動實施東四南歷史文化街區“一胡同一院落”院落提升項目;開展了《舊城歷史文化街區公眾參與機制研究》,啟動實施東四南歷史文化街區“一胡同一院落”院落提升項目。

        保護與發展:“首先要加強統籌”

        問:如何落實“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這一理念?

        答:“保護”與“發展”一直是北京名城保護工作中面臨的核心矛盾。處理好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首先要加強統籌,完善平房保護更新體制機制,建立體現平房保護更新特點的行政審批機制,建立政府搭臺、國企實施、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同時要漸進式推進產權明晰和市場化改革,推動直管公房房屋交易制度改革。在創新投融資體制方面,要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進入,進一步完善多方參與的投融資機制。探索建立舊城平房保護與更新專項資金。

        此外,還要堅持因地制宜、整院騰退、整體改善的原則,統一補償標準,多元化安置居民。統籌房源,保證安置房供應。建立信息查詢系統和發布平臺,保障政策公開透明,前后一致。完善協議騰退模式下相關配套政策。建立基于社區的精細化管理體系、改善民生。加強直管公房的日常管理,確保房屋及設備設施的正常使用。

        “十三五”做好長城、大運河、西山三大文化帶保護利用工作

        問:如何做好三大文化帶(北部長城文化帶、東部大運河文化帶、西部西山文化帶)的保護利用工作?

        答:北部長城文化帶以長城沿線的堡城、城墻和烽火臺及周邊傳統村鎮為歷史文化資源的主線。“十三五”期間,將開展位于長城沿線堡城、城墻和烽火臺等文物修繕工程,推動長城沿線上述重要遺產點開展文物騰退、部分村莊搬遷改造及安置工作,繼續深化長城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劃定等。

        東部大運河文化帶以大運河沿線的水利設施、傳統村鎮為歷史文化資源的主線。根據《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北京段)》要求,“十三五”期間,將逐一檢視保護規劃提出的近中期文物修繕項目完成情況,對北京段大運河遺產按照世界文化遺產標準進行日常維護,對北京市級運河遺存進行考古研究工作,開展大運河沿線生態廊道建設及整治等。

        西部西山文化帶以京西古道沿線的傳統村鎮、國家級、市級文保單位為歷史文化資源主線。“十三五”期間,將對不同歷史時期永定河上的部分水利設施、京西古道沿線傳統村落和寺廟開展文物保護修繕試點工程,并研究后續合理利用問題,系統整合西部古商道歷史文化資源,開展沿線環境整治與資源利用試點工作。

        加大被占用文物的騰退和功能疏解力度

        問:如何對名人故居、歷史名園等做好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

        答:在名人故居方面,2010年,原北京市規劃委組織開展了《北京舊城名人故居現狀調研及規劃管理辦法研究》,將北京舊城內名人故居相關的信息整理成檔案。經過課題組的調研,并借鑒國內外名人故居保護的先進經驗,明確了名人故居申報與評定標準、價值分類辦法、保護原則和保護利用方式等具體內容。

        要實現名人故居整體性保護,一要制定具有區域針對性的整體規劃、胡同街區保護方案、建筑本體保護方案及措施;二要按照歷史建筑保護級別的不同,制定不同的保護方式、保護范圍、保護原則,提出與其匹配的法規與技術規范;三要加強對名人故居的現狀調研。調研內容包括城市歷史與自然環境、建筑原始建設圖檔、建筑歷史風貌分析評價等。

        為做好歷史名園保護與利用工作,北京加強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及周邊“三山五園”歷史文化風景地區的保護整治。通過對“三山五園”文化景觀區域內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修復、傳承以及保護性利用,探索環境品質提升、文化空間塑造、村莊治理改造相結合的新模式。要加大被占用文物的騰退和功能疏解力度。依托核心區內皇家宮殿建筑、園林、壇廟開展文物騰退、修繕和整合整治。逐步騰退重要壇廟中被占用空間,作為擴展項目納入世界遺產。

        胡同文化:“金名片”的重要組成部分

        問:結合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在胡同環境品質提升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在胡同環境品質提升方面,以“九橫八縱”56條主要大街為骨架,全面推進城區各項環境建設工作,在提升城市環境建設品質上下功夫。如實施朝阜路等59條達標大街環境整治工程;完成朝陽門北小街等71條大街建筑物外立面集中清洗粉飾;完成10個重點地區的環境整治;完成49處校園周邊、6條鐵路沿線的環境提升工作;逐步推進恢復玉河、三里河等水系恢復工作等。

        “尚需進一步將文化遺產作為城市核心競爭力考量”

        問:保護首都“金名片”還有哪些問題與建議?

        答:在一定程度上,社會各界仍將遺產保護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孤立看待,尚需進一步將文化遺產作為城市核心競爭力加以考量,注重遺產價值挖掘、存量利用與品質提升。

        雖經多年探索,但普遍以“自上而下”“以建設代保護”的增量改造為主,需要進一步調動利益相關方的積極性,形成全社會參與名城保護的合力。

        近年來,名城保護資金更多投入到文物保護與修繕,而用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資金明顯匱乏,名城保護的多元化社會融資模式遠未建立。各區的“架空線入地”“煤改電”“環境整治”等專項資金也強調專款專用,統籌實施力度有待加強。

        目前已有政策、機制、法規尚不能滿足名城保護的多樣化、差異性需求。如在人口疏解方面,仍采取以政府主導的工作思路,難以發揮市場作用實現人口疏解;在規劃管理方面,對平房四合院往往采取較為粗放的控制指標式管理,消防、管線綜合等街區市政基礎設施改善很難符合現有規范標準而難以獲批,使實施缺乏依據;在項目實施方面,往往要求當年完成,施工相對粗糙;在交通管理方面,街巷胡同基本屬于空白地帶。

        在保護工作開展過程中,各級政府及相關行政管理部門仍存在條塊分割、各自為戰的局面,且存在權責不明或執法不嚴等現象。例如,對歷史文化街區內違法建設、街巷胡同公共空間被侵占,傳統風貌進一步遭到破壞等問題缺乏綜合有力的管理抓手;拆舊建新突破舊城高度控制等現象依然存在;新建建筑缺乏必要規劃控制引導,與舊城傳統風貌難以協調等問題也十分嚴重。眾多保護“金名片”工作仍待進一步統籌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