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城鎮化亟須“換跑道”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15  

      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城鎮化須“換跑道”

        在經濟進入新常態,面臨人口紅利縮減的挑戰下,如何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廈門大學教授趙燕菁表示,政府需要改善其融資的模式。

        他表示,雖然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只有57%,低于發達國家80%左右的水平,但是城市化已經進入2.0階段。這個時候繼續增加固定資產投資,如果沒有響應人口的持續增長,“中國的城市化會出現我們預想不到的過剩。”

        他是在6月10-11日在廊坊舉辦的中國產業園區創新發展大會期間作出上述表示的。他指出,在過去五年中,有些地方人口已經沒有在增長,甚至有些以前非常好的城市,包括東北的城市,都出現人口凈減少。“下一個階段的城市化,需要盡快把資本型的增長轉變為現金流的增長,減少不必要的投資,改善城鎮化發展的融資模式,”他說。

        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已經投入了大量資金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但在這個階段,“我們不要這么多鐵路,不要這么多房子,不要這么多機場,不要這么多港口,我們現在要把已經建成的鐵路、房子、機場、港口變成現金、變成利潤、變成分紅、變成租金等等。”

        中國過去高速增長主要來源于直接融資的模式,主要就是土地財政。他表示,土地財政相當于國家一下把七十年的收益一下拿過來。“這種模式相當于直接融資,“他說,“這在過去也是一個不得不采取的方式,但這個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他表示,隨著配套設施的完善,投資性的需求會急劇下降,而運營這些設備,管道、衛生間、給水、排水、電力電訊等等會上升。“這個時候我們收入的模式必須同時改變,不能夠再一次性的找人家把未來的收益貼現過來。這些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套,持續性地支出開始出現了。如果我們這個不轉變的話,這兩個是不能配套的,”他說。

        他強調,如果支出和收益的模式不及時地調整,收入還是以土地收入為主,還有通過發行債務為主,而無法與以現金流為主的支付模式相匹配,很快就會出現現金流的缺口。“這個缺口如果長期維持下去,中國的城市化就是不可持續的。”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