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快陸上經濟走廊和海上合作支點建設,構建沿線大通關合作機制;深化國際產能合作,帶動我國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實現優勢互補;加強教育、文化、旅游等領域交流合作;高質量辦好“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同奏合作共贏新樂章。
“聽到這里,我非常興奮,受到極大鼓舞。”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蘭田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士嶺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說。
王士嶺今年帶來的議案,恰好涉及“一帶一路”建設。
“一帶一路”是企業騰飛的翅膀
臨沂是“中國市場名城”“中國物流之都”。2016年,臨沂商城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全年完成市場交易額3783億元,國際貿易總額達480億元,同比增長1倍多。
作為臨沂商城的骨干企業,由王士嶺所帶領的山東蘭田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對整個商城的發展功不可沒。
“臨沂商城貨物之所以能夠直接向外出口,主要得益于‘旅游購物模式’‘市場采購模式’。”王士嶺介紹說,2012年,臨沂商城開始采用“旅游購物模式”,經過發展,這一模式演變成“市場采購模式”,更加貼合市場的發展。
乘著的“東風”,臨沂商城國際貿易發展一日千里。但是王士嶺認為,這遠遠不夠,他又盯上了“一帶一路”這塊大蛋糕。
王士嶺告訴記者,“一帶一路”是中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好像給企業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3多年來,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中國已與30多個沿線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并同20多個國家開展國際產能合作,以亞投行、絲路基金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斷深入,一批標志性項目已經落地,有力推動了沿線各國的經濟繁榮和區域經濟合作。
中國與承接國家簽訂了部委級相關協議,推動了產業產能對接的深度。不過,王士嶺認為,“一帶一路”建設還需要更齊全、更周到的配套項目和配套政策。為此,他建議,應加快把我國傳統產能、優勢產能等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轉移,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造福沿線國家和人民。
明確我國產業轉移重點
就中國應該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轉移的產業,王士嶺希望國家及早明確產業轉移的重點,他認為,近期的重點是農業及相關產業、工業及相關產業和第三產業,具體包括種植業、養殖業、種子業、農藥業、地質勘察、冶金、建材、化工、商貿業、物流業、旅游業、文化創意業、生產生活科技服務業等。
“我國產業轉移,可采用復合型方式。”王士嶺認為,在轉移方法上,可采用項目輸出、項目投資、技術輸出、資金輸出、市場輸出、服務輸出、人員輸出、服務外包、資產收購、股權收購等多種方式,根據所在國和地區的需要和條件,選擇不同方式全面開展。
制定推進產業轉移的政策
中國產業向海外轉移是一項規模大、時間長的事業。王士嶺認為,應該研究制定推進產業轉移的政策。
首先,制定產業轉移資金支持政策。這些資金,除了從所在國金融機構獲取外,國家政府應該給予適當支持。一方面,建立產業轉移投資銀行,制定長期、低利的貸款政策,給予政策性支持;另一方面,鼓勵民間建立產業轉移行業性投資基金,或其他金融機構參與產業機構轉移的經濟活動,以此為基礎,在世界各國發展民間金融機構。
其次,創造產業轉移的良好環境。我國政府要加大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影響,利用國際法律、民族文化、國際契約等方面影響,為我國產業轉移的企業和個人創造良好的政治環境、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
最后,適應國內外經濟共同運行管理的新常態。隨著境外經濟的運行,以及今后一個時期產業的大規模轉移,我國的經濟運行管理模式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從國內經濟管理向國內外經濟共同管理轉化。這將成為我國政府經濟管理的新常態,要研究這一管理模式變化帶來的新理論、新法律、新政策、新體制,為我國國民經濟和境外經濟共同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