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設計跟城市規劃是什么關系?城市設計是否等同于城市規劃?"這是城市規劃師和建筑師都會問的問題。根據相關文獻,國外針對城市設計的專業界定始自1950年代。中國的城市規劃具有自身特色并自成體系。今天,中國城市化快速進程中形成的粗放管理模式間接影響了城市設計的精細化發展。在這一歷史語境背景中,筆者采訪了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先生,以了解這位學者對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關系的思考。
記者:城市設計區別于城市規劃,目前在中國屬于被關注較少的學科,對這方面的探索處于何階段?
李迅:城市設計的特點是按照人的意志針對城市形象,特別是空間形象做整體的環境塑造,這也是其基本的核心理念。不同于城市設計,城市規劃本質上是安排人的生活,其涉及的面更寬、更廣,以土地利用、城市交通、公共綠地、公共設施、市政設施、防震減災等構成一個體系,是政府工作,經過法律程序審批也成為法律文件。現行的法律文件中,《城鄉規劃法》和《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并沒有將城市設計的內容納入,這說明從行政角度看,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是分離的。
城市設計是指人對所處的空間環境進行塑造和設計,以達到舒適和美觀的目的。舒適和美觀是人的主觀性要求,不依托客觀標準設定。所以,城市設計中有很多難以量化的內容。與之不同的是,城市規劃中,人均建設用地、核心建設用地等有客觀數據以衡量。
城市規劃中是否要考慮城市設計的問題?我認為在城市規劃全過程中都要考慮城市設計的問題。設計師在思維中在規劃城市時要有空間形象感受,即考慮人的感受是否是美觀的、舒適的和幸福的。城市規劃包括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兩個階段,各個城市規劃編制階段都要考慮城市設計的內容,或者說城市設計的概念要貫穿在城市設計的全過程(宏觀和微觀層面)。
以北京為例,北京新一輪總體規劃中在對城市定位時確定四大目標--世界城市、大國首都、文化古城和宜居城市。宜居城市的定位就反映了城市設計的內容。最近的北京市總體規劃在進行空間格局構建時,用了"兩軸兩帶多中心"的概念表述,兩軸指的是長安街的橫軸和縱軸,兩帶是西部生態保育帶和東部產業開發發展帶,多中心就是提出建設11個新城,其整體核心思想是將城市功能的單一集中化現狀進行紓解。這一空間結構的描述盡管是城市規劃的內容,但也有城市設計的思想貫穿其中。這一核心思想是宏觀層面的,具體到社區空間在奧運期間的環境整治,就是微觀層面的落實。
記者:您認為不同氣候、地域和民族的地區城市設計是否也有地域性的價值?您如何看待福特主義的城市觀?
李迅:城市設計也應該構筑自己的體系。目前的城市設計行為是非法定工作,國家沒有具體規定相關內容。誰做都行,如何做都行,只要做出來達到美觀的和舒適的要求就可以,變成一個見仁見智的工作。我認為城市設計沒有必要完全統一標準,但畢竟有一些可以被梳理和歸納的內容以形成體系。我們國家對城市的研究提出很多控制要求,城市環境、尺度、色彩、雕塑和城市設施等都在控制內容之中,城市規劃要分層次,城市設計是否也應該分層次、有針對性?
在做統一要求的設計體系的同時,我們希望城市設計能體現不同城市的個性和差異。以高度控制的差異為例,北京的高度控制體現了傳統中國文化中的一些特征,二環以內不允許建造高層建筑,二環到三環可以建造微高建筑,三環之外可以建造更高層建筑,這是北京城市設計的特點和特色。杭州市西湖周邊的高度控制也有自己的特點,如果西湖周邊建造高層建筑,西湖就會變成一個盆景。城市地形地貌不同,空間形態就存在差異性,應該在城市設計中,進行個性設計。
針對不同地區要采取不同城市設計的手法,例如,新建城市和舊城市不同,在北京最初興建故宮時,可以進行大手筆的規劃和設計,分階段實施即可。改造性城市則不同,上海市過去用地緊張,拆除建筑后不是原地建造,而是在拆后的土地上進行綠化,紓解人口密度。
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要進行實質性結合的前提是隨城規操作過程結合。控制性詳細規劃包括對地塊進行定性、定時、定量和定位工作。城市設計不僅在宏觀上與城市規劃要相結合,更需要在微觀層面與城市規劃結合,即在控制性詳細規劃時結合,以地塊為基本控制單位,以用地性質作為基本劃分依據進行管理,城市設計的要求要和控規法定圖則結合。
城市設計的體系的構建在宏觀層面上要設定一個《城市設計通則》,在整體上提出總體舒適和美觀要求,包括城市設計的編制意圖、指導思想、適用范圍和實施方式等,可與強制性內容結合,將基本要求作為底線控制。例如,社區內的開放空間必須保留,廣州一些城市的城中村的宅基地上形成了握手樓就是問題。廣場最好朝向南方,中國傳統建筑風水講究負陰抱陽,背山面水。
在中觀層面上可實施《城市設計導則》,更加具體化,以研究城市特色、空間結構、風貌和城市肌理等為主。例如,中國的歷史皇城包括西安、北京和洛陽等城市,道路方正,但南方城市根據地形形成的道路,靈活機動,城市肌理要保留下來,不要進行大拆大建。對城市高度輪廓線也要有所約束,視線走廊不能有圍堵。北京的天際線因為故宮的位置而中間低、周邊高,上海外灘20世紀30年代的風貌因為沒有進行很好的城市設計在慢慢消失。雖然陸家嘴區域的建筑景象被保留,但步行和開放空間缺失。城市界面和色彩的設計也很重要,長安街的東西軸是可視的,但是南北軸是虛擬軸線,也應該作為空間形態被重視。城市設計也包括對城市特色的研究,塑造城市的個性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競爭力,人和環境構成了城市的文化和核心競爭力。硅谷之所以發展得好有三條原因,一是氣候宜人,二是產學研一體化的機制,三是輕松的工作氛圍。城市設計要確保特色能夠被感知,重點的歷史街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保護或經營,節點或地標要關注,城區中的自然山林區和濱水區對城市整體品質提升也具有重要影響。
在微觀層面上,主要指在地塊內將重點要求進行落實,道路寬度、公共綠地、雕塑、小品和燈光等具體在地塊內設計。建筑和配套設施要具體設計。
記者:去年年中,城市設計被納入為建筑學內的二級學科,其實踐屬于建筑師的工作范疇,您如何看待這一類別劃分?
李迅:城市設計的主體需要多元化,不能單獨以建筑師或規劃師操作,要由各方面利益主體結合、交融,由政府組織,專家領銜,公眾參與完成共同設計。這一領域要囊括建筑師、景觀設計師、藝術家和規劃師等領域專家以共同體的方式參與設計,每一方都有長處也有弱點。
我理解為何如此劃分,城市規劃早期脫胎于建筑學,很多規劃師的最初學歷來自建筑學,規劃學涵蓋的內容比較多,考慮龐雜和綜合,但是中國學科劃分沒有綜合學科這一類,所以為了劃分學科的需要將城市設計分到建筑學內,其實劃分到規劃學內也無影響。我們可以考慮構建學科體系,也要考慮不同學科的融合,未來學科的發展必然是交叉性和綜合性的。城市設計是一門新興學科,具體如何發展要看它發展的走向和研究態勢。
記者:您認為城市設計應獨立于城市規劃,但也有設計界人認為城市設計無須明確界定,您如何看不同學派在這一問題上的分歧?
李迅:美國城市規劃專業沒有本科,他們認為城市規劃是一個綜合學科,不僅涉及自然科學,也涉及人文科學,美國學生必須到研究生階段以某一個本科學科為基礎才可以研究城市規劃,這是見仁見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