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低增長階段,傳統的粗放式城市開發模式已經無以為繼,我們必須在項目開發的過程中,更多的關注深層次的文化挖掘,文化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那么濟南作為一座文化名城,城市歷史和基因非常強大。在其城市開發過程中,如何實現文化產業園的融資規劃、品牌打造與經營發展,如何平衡文化與產業的關系,協調社會經濟與城市文脈的共生共榮,這都是本次活動所需要關注的實際問題。
本次活動,希望以“印象濟南.泉世界”項目為切入口,研討文化產業園的開發及未來發展等切實問題,以實際項目為本探討新城建設,從文化產業園的角度解讀城市化進程。
2015年8月16日下午14:00,印象濟南.泉世界——文化產業園的未來之路研討會暨新聞發布會,在CBC中國建筑中心北京市西城區佟麟閣路85號中華圣公會教堂隆重舉行。本次活動由濟南西城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CBC中國建筑中心、《城市·環境·設計》(UED)雜志社、山東西進城市發展咨詢有限公司共同舉辦。活動匯聚城市決策者、地產開發商、文旅設計專家、本土文化名人、運營管理者及相關行業從業者,搭建文旅界的高端學術平臺,聚焦“印象濟南.泉世界”項目,討論文化產業園發展中的切實問題。
活動在《城市·環境·設計》(UED)雜志社主編、CBC中國建筑中心主任彭禮孝先生的主持中開始。
濟南西城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偉先生致辭
張偉:首先感謝CBC中國建筑中心的精心策劃,并對到場的各位嘉賓表示深深的感謝。濟南西城集團是濟南市政府投融資的平臺,負責濟南市西部450平方公里的開發建設。印象濟南就是我們著力打造的一個文化旅游商業項目。我們要把它做成濟南西部新城的文化會客廳、旅游新天地、城市新名片。濟南是一個歷史文化古城,擁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同時,濟南的城市西遷,也讓這里擁有了許多新的商機和活力。今天,各位名家云集于此,我們非常希望“印象濟南”這個項目能夠得到各位專家的建言獻策,得到更多的支持,也歡迎大家常到濟南來做客。
天朗文商旅集團總裁張淇杰先生——印象濟南·泉世界項目介紹。
張淇杰:我來之臺灣,文創業在臺灣比較發達,在這個項目上,我有機會用臺灣的文創方法,結合濟南的實際情況做一個發展。印象.濟南泉世界,這個泉是我們的主要代名詞,我們用了這個名詞,時代順勢而生。
泉,文化傳承,它的歷史很悠久。我們現在做的就是融合和轉化,能夠形成文化創業的產業,文化是城市的氣質和靈魂,我們現在是要做好的文化創業轉化成一定比例的盈利事業。所以有人說文化是個好生意,其實這句話我不認同,但是文化轉化成文創,讓大家能夠感受、能夠感觸,能夠回味提升人的修養,這是文化創意產業最大的價值。
我們用溫潤來形容濟南,這座城市并不是很犀利的,是很溫潤很平和的,能夠感動大家來體驗山東文化。濟南的傳統文化是什么?我們的濟南印象又是什么?以下就來闡述——雅與俗,開放與保守,委婉與率真,這是濟南的中庸性格。
我們從濟南的各個方面:文學濟南,美學的濟南,潔凈的濟南,美食的濟南,老字號的濟南等,都做了截取,從里面抓出了三大手法:體驗極大化、復合極大化、趣味極大化。其實文化本身就是美學,我們就是把文化美學運用在各種環節,從我們建筑氛圍、業態融合,裝置藝術,品牌小店,街頭藝人,活動宣傳等等,都融合了當地的文化,創造出嶄新的生命力,重要的是在傳統中創造新的創意。
媒體提問環節
問題一:請問濟南西城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偉先生,西城集團參與了許多濟南市的重要建設項目,是濟南城市發展建設的見證者、參與者。“印象濟南”文化產業園項目,希望在整個濟南市的發展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對于項目的未來發展是個怎樣的定位和預期,現階段發展遇到的最大難題是什么?
張偉:
剛才我在發言中也談到過,我們確實想把它打造成濟南文化的會客廳、旅游的新天地、城市新名片,所以這個項目我想它的作用,能不能吸引大家對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融合的聚集?是一個濟南現代建筑的一種探討,一種旅游品牌的打造,到濟南必須到印象濟南,不到印象濟南那就沒來過濟南,是這么一種定位。那么短期呢,一個定位和未來預期,我們想今天我們是給濟南人打造一個濟南人喜聞樂見的一個旅游名片,一個愿意去的地方,那么未來呢我們想能不能給歷史留下一片記憶?能夠在百年以后我們這些人都不在了,還能夠記起當年建設西城的時候有這么一組值得記憶的,融合了文化建筑特色的一個項目,或者是留下作為一個歷史的痕跡。關于困難,困難是什么呢?理想如何變成現實?規劃、策劃如何引領發展?我們現在想得很好,理想也很遠大,也引我們力量去策劃了,我們想建成以后是否真正實現我們預期的目標?既要好看也要叫座,既要經得住專家評論,也要經得住市場考驗,謝謝。
問題二:請問山東意匠建筑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奎先生,文化產業園設計與普通商業街設計有何不同,您在設計中如何體現“文化”這個主題,您覺得您在這個設計中最得意的亮點是哪里?
劉奎:
我非常高興參加這個活動,我想很多城市的商業街也都在以各種方式融入文化的元素,如果說現在這個社會這種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沒有文化融入的商業街,可能不會是有生命力的商業街,或者生命力不會長久,這點是相同的。那么如果說有不同的方面呢,我想這種文化園區往往是建立在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同時是開展以不同的文化主題、活動的這種商業項目的運作。那么對園區的一些入駐的企業也好,或者是一些藝術家也好,他們可能會更多地關心園區的建筑空間的形態,一些文化活動和一些文化事件。那么對建筑,對空間,對個性化的一些需求,可能會比很多普通的商業街要求要高一點。那么作為園區來講,我想不同文化主題的這種融合,也是園區進行主導和引導的非常重要的方面。那么印象濟南這個項目,是對濟南的這種歷史、人文、市景、城市做了比較深入的一些前期的梳理和調研,對濟南城市的個性,對濟南的生活方式,前期都做了很多很多工作。那么在這個項目里面呢,我覺得我們是盡可能地協調好、傳承好和創新好的關系,把更多的濟南的城市元素、建筑元素和環境元素,通過創新創意的方式,融入到這個項目里面去。如果說我們簡約概括一下這個設計思路和手法的話,可以這樣講,您用寫意而不是寫實的記錄景,用創意而不是模仿的在設計上,用印象而不是復制的方式來提煉印象濟南。那么我想印象濟南這個主題園區它的形成,應該是一個新濟南,但是它應該是傳遞這種傳統的生活方式,又兼具承載現在的生活方式的服務功能。如果簡單概括幾句話,那么希望在印象濟南里面,能讓歷史與當代重逢,能讓生活變慢,讓創意變快,讓空間變小,讓格局變大,讓批評變少,讓品評變多,讓時代變少,讓時光變多。謝謝大家。
問題三:請問天朗文商旅集團總裁張淇杰先生,文化產業園必須使“文化”產業化,要有一些列文化產品支持,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使“文化”受到市場左右,過度商業化。怎樣平衡文化與商業的關系,使二者協調發展?
張淇杰:
因為長期以來,文化跟商業本來就是一個矛盾的東西,那文化人來說,他們最重要的就是沒有人關懷他們,如果是商業化他們會覺得去文化,因為文化和文創本來就是需要長期培養的東西,如果我們把文創變成生活還是需要時間,我們怎么做?第一就是用政策扶持的方式培育下來,政府提供培育計劃,第二我們需要整合平臺,我們需要放到這些對接對象里,第三我們是需要借助需要做的事,把文化和文創保留下來,他們必須有這三個態度,才能在這中間做出平衡。
出席媒體:
中國建設報、中華建設報、經濟參考報、中國經濟報、新華房產報、華夏經緯報、北青報、新華每日電訊、搜狐、新浪、新京報、大公報、藝術與設計、財經、北京晚報、北京日報、消費導報、PC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