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文化 » 正文

      學者觀點:城市建設要結合生態美學理念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19  

        生態美學是生態學和美學結合而生的一門交叉學科,生態學注重研究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美學注重研究審美和藝術哲學,生態美學將生態與美放在一起讓我們在關系中求美求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自然與社會的關系都存在生態法則,生態美學倡導我們遵循這些法則。

        鄭東新區是城市建設結合“生態美學”理念的范例。

        鄭東新區規劃方案曾在世界建筑師聯盟年會上榮獲中國首個“城市規劃設計杰出獎”。9月25日,李克強總理考察鄭東新區時漫步如意湖畔,稱贊東區是鄭州最美的地方。

        鄭東新區在生態建設上實踐的設計理念是:建設“生態城市”、“共生城市”、“新陳代謝城市”。“生態城市”的理念將城市建筑與自然生態緊密結合,注重園林景觀規劃,著重提高城市綠地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將龍湖生態圈與嵩山生態圈、黃河生態圈緊密相連,將湖泊、河渠、道路的綠化融為一體。“共生”思想倡導生命和物質的多元共生,相互關聯,沒有中心也沒有誰主導誰,運用在鄭東新區的建設中就體現在老城與新城、傳統與現代、市民與自然、青年與老人、經濟與文化、城市與生命各個方面的共生,整個新城區呈“根莖”結構發展,“根莖”結構的優勢在于城市可以“蔓延”,可以隨著人口和社區規模的擴大而擴大,城市始終在動態地發展。目前鄭東新區CBD在空間結構上呈現簇團式結構,每個簇團是個小整體,有相對獨立的循環系統,每個簇團的設施中心沿環形公路布置,各個簇團又組成大城市,這種城建模式將“共生”的理念付諸實踐,有利于進一步建設。“新陳代謝城市”依據的是黑川紀章與川添登、菊竹清等人1960年提出的“新陳代謝論”,“新陳代謝論”與以往的機器論相對,尋求對傳統機器原理時代建筑觀念的變革,主張建筑的可持續性,“新陳代謝城市”的理念就是將新陳代謝的再生過程放到城市規劃建設中,例如公共設施等建筑物可以隨發展需求而適當變動,園林綠地的規劃則考慮生態的可持續運轉。黑川紀章在城市規劃上不贊同傳統機器時代過度重視經濟和科技發展,而是偏向與生態學、環境學、生命系統、生物學相關的理念,尤其提倡城市應具有水的靈動性,正是這種對自然生命的尊重、對“詩意地棲居”的向往才使他的規劃風格適應時代的需求,為城市的長遠發展夯實基礎。目前,鄭東新區正在一步步實現“最初的夢想”,在城市的生態建設上為全省樹立了好榜樣,現如今,東區綠化面積已近2500萬平方米,人工湖、運河、城市公園、小游園等綠地交相呼應,人工濕地景觀逐步實現生物多樣性,龍子湖區水體運行方案和土地利用情況也頗為樂觀,生生不息的綠色為新區增添了柔和與活力。

        鄭東新區的實踐證明:生態美學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城市建設與其息息相關。怎樣將生態美學更好地運用于城市建設中?筆者有三點建議:

        (一)防止“人類中心主義”觀念在城市建設中過度泛濫。“人類中心主義”觀念在哲學思想史上根深蒂固,當代城市建設者應警惕“人類中心主義”的過分蔓延。如今,我們已切身感受到環境破壞帶來的威脅,越來越多人已轉變傳統人類中心的觀念,正在為生態文明的實現而努力,這一良好勢頭應該得到發展。

        (二)在細節處見城市的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應重“細行”,尤其在生態建設方面更是如此。有的城市建設施工時“簡單粗暴”,只顧盡快完工不注意建筑污染物的處理也不采取有效的防塵措施,施工現場的建筑垃圾亂堆亂放甚至隨意占用道路。這些現象雖然是城市施工的細節問題,但細節處可見城市建設者的環境意識。

        (三)城市建設者應學點生態美學知識。城市建設者擔負著建設美麗城市的重任,學點生態美學知識對城市建設者踐行生態美學理念大有裨益。我國的生態美學根本上屬于一種存在論美學,它與海德格爾“詩意地棲居”的命題一致。“詩意地棲居”是市民的美好愿望,同樣作為市民的城市規劃和建造者在雙重身份下更希望有一方幸福之地可棲居,悠然棲居于家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生存狀態和真切向往,“田家無四鄰,獨坐一園春。”每個市民都是城市建設的一份子,且都有對家的“詩意”的向往,為了守護共同的城市家園,我們應該多學點生態美學知識,從理念上扭轉傳統的利益導向觀,為自己和家人增添一份自然的情懷。

        (作者系文藝美學、生態美學博士)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