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城市設計與綠色建筑論壇任震演講實錄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19  

        

      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副院長 任震

        大家都看到,沒有人關注鄉村問題,(我們)從鄉村問題這個小的視角來切入,在風景園林學科這樣一個主導下,如何把建筑規劃捏在一起,運用城市設計這樣一種方法做了很小的一些項目,結合專業教育做了一些嘗試。關于人居環境科學,隨著人類的活動之后,我們的人居環境學不斷地發展,從最早的建筑學的一級學科到現在逐漸地把它分化為城市規劃、建筑學、風景園林學三位一體的學科,它們是一個共同學科的目的,我們把它經常叫做同源的學科,是一個源頭的學科。

        這個觀點也是得到了廣大建筑師的認同,在(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北京憲章》里面提出了"三位一體"的論斷。如何能夠達到"三位一體",營造一個美好的人居環境,城市公共空間就是一個最重要的抓手。下面探討如何來實現對城市空間的打造,談一下城市設計紐帶的作用。從2015年開始國家已經在大力強調,城市設計在塑造賦有特色的人居環境中,用來對抗城市群眾化現象,作為很重要的一個抓手,三個專業里面也都把它成為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

        關于它的概念,它的概念從來沒有一個固定的,自從城市設計伴隨著人的活動出現,在上個世紀40年代哈佛大學設計學院他們首先開設這樣一個課程以來,關于它的定義一直是不斷地在變化。這里面主要是由于不同的領域內,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學者對這個概念有著不同的理解。城市設計作為一個學科劃分,把它放到了建筑學下,按照現在目前大家比較公認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里的定義,城市設計主要研究城市空間形態建構肌理和場所營造,是包括人、自然、社會、文化等要素在內的人居環境所進行設計的研究,工程時點設施管理活動。

        城市設計我對它的理解,它既是一個名詞又是一個動詞,既是一個理論也是一個方法,也是我們現在所做的對于人居環境問題的成果的一個表現形式。城市設計它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把它落實到項目實踐中,可以變為三個層次,一個是總體城市設計的一個層面,片區城市設計一個層面,地段城市設計一個層面。從首爾公共空間的演變,到多倫多幾個城市公園,還是在著眼于面對與地段級的,相對來說和人行為活動非常密切下的空間設計。不僅僅是折算一個功能和作用,從一個城市的發展,從最初的一個空間格局,比如我們可以看到波士頓的翡翠項鏈,把水系、綠地串聯在一起打造城市非常有特色的空間格局。不同城市的操作,關注的問題和發揮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研究非常寬泛,很難一個人做到把所有的問題全部掌握,我們可以根據自己所擅長的把它做得深入一些。

        既然圍繞城市設計這樣一個話題,又落到風景園林,兩者之間有著非常多緊密的聯系,它的設計對象是一樣的,它的設計目標是一樣的,它的理論發展也是相輔相成的。發展到今天,風景園林學科已經不再是為了滿足一個觀賞需求而出現,而在推動在人居環境生態可持續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規劃的層面,更加注重人性化,更加注重功能參與和人的需求,在以風景園林視角切入人居環境問題,運用城市類的方法,協同同源學科,進行一個自下而上的切實可行的規劃設計是非常重要的。我本人是建筑學專業出身,研究城市設計,現在又在我們學校負責風景園林學科的學科發展,我自己具備把三個專業融合在一起的條件,在一些項目實踐,或者教學中進行一些嘗試。項目都是各個設計院不屑一顧的一些項目,在學校里把它變成一個培養學生的一個手段,一個平臺,我覺得還是挺有意義的。

        鄉村和城市它的原理是一樣的,只不過鄉村目前來說,從整個國家發展戰略的要求,它越來越重要,從今年年初到去年年底這段時間,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多項法規政策,來強調村落的保護,可以說對鄉村的保護已經成為國家安全問題了。我們的鄉村消失殆盡,中華民族的根和靈魂就沒有了,我們現在對鄉村問題關注度還是不夠。在城鎮化迅猛的浪潮下,我們鄉村也發生一個非常大巨變,從經濟模式,社會發展還有人民群眾思想意識都帶來了一些改變,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新的訴求,鄉村發展對有活力的,可持續性產業發展的訴求,對現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接納,對村莊公共活動人性化空間場地的一個需求。

        在這樣一個訴求下,(鄉村項目)目前具備產業特征、文化特征、生活生活特征。這個是現在做的之前所討論這個問題的一些梳理,大概梳理這么一個框架。結合下面要講的案例,回顧一下城市項目的一些基本原理。美國城市設計理論學者,他所提出的原理,尤其側重談到的中微觀層面的城市、空間的一個把握和分析,從五要素里面,很容易轉化為,因為一個村莊就一個微觀的小城市,城市中該有的都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微縮了。利用城市五要素的研究方法,路徑就是村中的街道,邊界就是村莊和周圍自然的一個邊緣,區域,村莊里面也要分成一塊一塊的房子。節點我們很容易理解,村里的一些公共活動空間。標志就是村里傳統的一些歷史環境的要素,甚至一棵樹,一個碑,一口古井都可以。

        下面兩個例子來自于濟南,一個是來自于棗莊。棗莊這個案例我們和它有一個校地合作關系,有一次去棗莊給他們城建干部講過一次課以后,談了這樣一個觀點,他們有一個小城鎮就找我來了,他們要做一個類似于這樣的項目,現在已經實施完了,我一直沒去看,中間過程中經常去現場拍一些圖片。按照前面五要素的劃分,我把它分成了一些很具體的方面,道路提升改造的方面,這個項目是美麗鄉村改造,山東省有一個村莊整改,算是一個運動,一個專項基金,拿下來以后你就要讓村莊的面貌有一個改變,要美化、亮化等等。很多村子就把這個錢用來種樹、刷墻,我就跟他們講這樣是不對的,它是一個人居環境改造的問題,不是一個純表面問題,僅僅一個表面的話,以后怎么辦,沒有一個自我更新內在動力和機制。給他做這個東西的時候,我們為了一種研究,前三點還要滿足對于形態的要求,后面還是想打造一個村莊的特色,一個村莊的產業鏈,現在我們的鄉村還是目前這樣,村民在外面打工,家里有老弱兒童,這樣的話村莊已經是空心化,現在空心化率特別高,如果村莊繼續這樣空心化形象只有走向滅亡了。

        道路提升,這個村莊在哪里,我們要給他研究,從鎮駐地到村,領導來參觀的時候一路走下去,看到的一定是要好的,視線所及之范圍一定是好看。所以我們就給他理出來這個道路,給他分成一個段,把每一個段定位不同設計的特點,比如這段是什么,那段是什么,根據每一段所處的一個環境的區位。學生的一些東西沒法看,但就是學生做的,我們的學生對付一個村里的項目是綽綽有余的,雖然他不如設計院做的好,但是他總要走出第一步。包括進村以后的東西,包括道路的改造,種植的設計。

        空間、節點運用城市設計的方法,按照五要素的方法,已經把這個村里主要的街道空間,將來我要進去之后,人可以進入的,地方政府叫由來路線,我們認為村里一個重要的公共活動空間,在這個活動空間運用原有了現實的環境條件,或者是一些重要道路的交叉口,以及村里各個入村口,我們給他定了八個節點,分成不同的,有活動的,有文化的,有歷史要素的,每一個節點又展開了詳細的設計。村里有一個保留的建筑,過去一個地主家的大院,最后被拆得就剩一間房了,地方政府給它修復了,委托專門機構,我們能夠提出來這個建筑要修復,包括修復以后環境和周邊其他的一些建筑現狀,如何實現融合和過渡。

        村里還有一個道觀,把前面的廣場也做了一些相應的擴大。后面還有一個坑塘,把這個坑塘也進行了一個設計。做的時候每一個學生負責一個,把它作為研究生課堂以外一種社會實踐的東西,包括村的一些雕塑。我們這邊的風景園區和團隊里面有建筑學的老師,城鄉規劃的老師,有生態的,人文還有風景園林的,還配備了兩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老師,讓環境藝術專業出身的老師給他們做的幾個入村口,也修起來了。村里還有一些周邊的水塔他們也提出了一些改造的策略,后來也改了,但是沒用我們的方案。

        對于建筑風貌的整合,我本人是建筑學出身,第一我不會給你一棟房子去設計,也不想做成很千篇一律的。這個村子沒什么特色,上世紀80年代末的一個新村,房子就是這種房子,沒有任何特色只是做了一些美化性的設計,包括一些重要節點,左下圖是一個現狀,右上圖對重要節點進行了一些拆除,政府出錢做一些改造。最好的是讓各家各戶自己改造,我們也統一制定的一個引導的標準,不允許干什么,能干什么。讓他隨便建沒關系,以前廣州或者是海南海口,有大量華僑,華僑有了錢之后在那個年代建的房子,我們還認為傳統的四合院很好的時候,他們就在建一些巴洛克樣式的,我們今天看都很矯揉造作的房子,他們覺得有了錢了那個就能彰顯身份,在當時的情況下可能有點格格不入,今天反而成了一段歷史,反而成了保護的東西,還有文化墻的設計,門樓的改造。

        產業的問題,我雖然給你做面貌提升,農村如果要想繼續保持活力下去的話,每到一個地方我們都要調查它的人口和產業,給它提了一個算是建議,我覺得旅游也不對,不能每個農村都搞旅游,這個村還是有一定條件的。這個村歷史出了很多名人,現在有一個書畫家現在在北京比較有名的書畫家。這個村里歷史環境要素有道觀、王家大廳、周邊有農田環繞,具備開展一些農業旅游和鄉村風貌體驗,風景園林的學生做了一個初步的探索,給他們領導人出一個點子。另外一個是視覺形象設計,這是達到校園特色的。

        給棗莊做完了以后,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濟南市"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濟南市市中區財政局看到了我給棗莊做的那個文本就找過來了,能不能給濟南也做這樣一個東西,后來又給濟南市做了一個,這個項目非常明確,就是村莊的五化,就是美化、亮化、綠化、基礎設計的改造,排水。做一個這樣東西完全用不著咱們做,市政就可以,做這個東西的時候,大學做東西一個是成本低,可以和他們談。當時做五村連片,這是整個村基本的情況,道路的問題,排水的問題,綠化的問題,包括色彩,包括一些治理的原則。這個村有一個特點產業特征,所有的農村都是土黃色,走遍天下都一樣,其實不應該是這樣,我們給他做了一個色彩規劃,別的專業都能做,但是他們都不懈做,想用風景園林來統領,帶著別的專業來做,給他提一些整改方案的措施。最后對一個產業的提升,因為這個村最早有一個韓國的企業在這包了一塊地養殖多肉,現在已經把這個產業做大了,成為一個很大的多肉養殖基地,基本上面向全國。自然村落已經銳減,每年十余萬的速度在減,這樣下去的話,我們不能只看城市不關心鄉村,否則的話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魂就瓦解了,謝謝大家。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