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來,我國各地區、各部門智慧城市建設開展火熱,自2012年開始國務院、住建部到各省市住建部再到區縣相關政府相繼出臺政策。在最初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各信息系統標準不一、互不兼容、出現信息孤島等問題成為。隨著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各種新技術風起云涌,數據的融合與共享越來越得到重視,以數據融合、數據共享為手段,深挖數據價值為標志,開啟了全新的智慧城市大數據時代。
中國新型智慧城市標準體系
《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是在中央網信辦、發改委等部門指導下,根據國家城市發展戰略需求制定的。這套評價指標體系突出“以人為本、惠民便民”的宗旨,注重城市居民的獲得感、滿意度和幸福感。
2016年11月2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國家標準委聯合發布《關于組織開展新型智慧城市評價工作務實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發展的通知》,同時下發《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2016年)等相關附件。
國家標準委發布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等292項國家標準,在這292項專業標準中有177項與建筑大數據相關(60.5%)。
BIM數據是建筑大數據和智慧城市的基礎數據。結合其他類別的數據,建筑大數據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
建筑大數據的價值
大數據對建筑行業的未來意味著創新、改革,提升行業競爭力及生產力。
建筑大數據可在以下五點中產生價值:
1.受眾群體更廣泛,數據信息透明化及可用化帶來的明顯價值
2.建筑行業的信息化更加精確。建筑成本到供貨商,分包商的數據準確化
3.更加細化并精準的滿足顧客的需求及服務
4.可持續的提高行業決策力,提供大量建筑分享數據,結合其他種類數據從而提升未來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
5.提升下一代建筑產品或服務的發展。通過監控建筑大數據的改變即可發現城市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