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鄉村,人們最向往的一定是“桃花源”,周圍“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其間“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遺憾的是,由于認知的缺位、盲目開發,不少村鎮景觀遭到破壞、出現類城市化的風格,難以承載現代人的鄉愁。
7月6日,在2017京津冀園林花木行業創新發展大會上,河北農業大學教授黃大莊就此話題做了專題報告。他認為,村鎮景觀建設作為人居環境整體綠化的一環,非但不可或缺,甚至作用更大。若要糾正、避免村鎮景觀亂象,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利用好植物,使生產、生活、生態和諧統一。
在內蒙古的鄉村公路上,新疆楊是主角,不僅展現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同時展現了鄉土樹種極好的景觀效果。
黃大莊介紹了村鎮綠化中植物規劃的五大原則:民族特色和風土人情;綠化與建設規劃相統一;適地適樹,鄉土樹種為主;美化與生態保護相統一;兼顧經濟收人。特別是重點應用地方特色鮮明、賦予一定文化內涵的鄉土植物或與其他樹種合理配置,對傳達當地文化,延續地域文脈意義重大。此外,還要尊重當地人傳統的種植習慣,比如農民院子里種的植物往往與市場流行的品種并不相同。
在樹種選擇上,要考慮季相的變化特點,達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實、冬有綠的園林景觀效果。適當選擇一些常綠樹種,使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搭配合理。所選植物要求具備觀賞和經濟價值:庭院觀賞植物以名花、果蔬為主;公共游園綠地以名花、吉祥之物為主,適當結合一些新奇植物。
行道樹和庭蔭樹是村鎮綠化的骨架樹種,黃大莊給出了具體建議。行道樹要求樹種生長快、主干明顯、樹冠大、分枝少、樹蔭濃、樹形美、發芽早、落葉遲而且落葉延續期短,花果不污染環境、無飛絮、無花粉過敏性、不易發生根蘗、耐修剪、耐瘠薄、抗性強、病蟲害少、適應性強、壽命較長、根系深、易管理。更新時還要考慮用材的經濟效益,如針油松、云杉、黑松、楊樹類、柳樹類、槭樹類、楸樹、梓樹、槐樹、白榆、馬褂木、七葉樹、五角楓、大葉椴、白蠟等。
庭蔭樹要求既能美化環境,又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樹種。如槐樹、柿、垂柳、楸樹、梓樹、核桃、七葉樹、大葉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