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文化 » 正文

      城市的未來:來自英國轉型城鎮的啟發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05  

        在城市和鄉村長期二元對立的局面下,人們對生活方式的選擇似乎面臨兩種極端的方向。當很多農村地區被貼上貧困、落后、閉塞、欠發達等標簽時,城市在繁華的背后卻已經面對環境污染、資源緊張和食品安全等各種危機。同時,無論是否發達,資源短缺和氣候變化的現實讓所有人都無法逃避。我們如何選擇我們的生活?雖然一些人開始做出逆城市化的選擇,掀起一系列返鄉潮,但城市的未來是什么?現代發展模式調整的方向在哪里?或許,轉型城鎮(TransitionTowns)的概念為我們提供了新的可能。

        轉型城鎮概念

        轉型城鎮是由英國學者及社會活動家羅布.霍普金斯(RobHopkins)博士在2005年提出的城市改造構想,最開始主要為應對氣候變暖和石油短缺,后發展成為應對現代發展問題的一系列行動。霍普金斯博士曾是一位生態農業農藝師,研究可持續農業,9年前他在家鄉托特尼斯鎮(Totnes)發起了討論,重點是后石油時代的社區發展策略。他們逐漸提出“在地食物”“社區生態承載力”和“韌性經濟”等理念,這些概念開始擺脫全球范圍內已經廣泛形成的社區價值經濟模式。隨著轉型試驗在托特尼斯的開展,越來越多的居民加入了這個計劃,而這項試驗也得到外界基金的支持。

        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之后,轉型城鎮由地區試驗轉變為廣泛的全球參與網絡,即進入2.0時代。他們開始培訓不同地區的人們開展當地的轉型試驗,并為他們提供幫助,到2013年,已經有涵蓋40多個國家超過1800個轉型社區計劃,轉型城鎮正成為在世界范圍內流行的一場社會改造運動。

        轉型城鎮作為推動社區轉型的一系列計劃,核心的議題是食物、能源和經濟,并通過各種在地的解決方案,試圖構建本地社區的可持續生活模式。經過多年實踐,已經發展出一套包含起步、深化、連接、構建、夢想等具有操作價值的步驟。2014年7月,在社區伙伴的資助下,我同西南大學研究組一起到英國的托特尼斯和布里斯托爾(Bristol)等地參觀學習,并有幸在舒馬赫學院(SchumacherCollege)親自拜訪了霍普金斯博士。

        本地食物運動

        數十年前,中國的農業議題是如何養活更多的人,前幾年關于食物議題已轉變為如何吃好的營養學概念。然而,近年來我們所面對的食物議題更多轉變為食品安全問題。綠色革命讓農業生產方式發生巨大的轉變,也使得人們的食物結構發生很大變化,但食品工業的發展和食物的全球化似乎并不能解決食物問題。在英國,雖然人地配置要高于中國,但卻有超過一半的食物需要從國外進口。本地食物運動恰恰是為應對食品工業化和全球化,正是由于食物問題的重新凸顯,城市化過程中的各種危機,使得人們重新關注鄉村、土地與食物。

        在與托特尼斯當地CSA機構交流過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我們希望本地生產的谷物是給當地人吃的!”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了解當地的農業生產模式和食物結構。英國是土地私有的國家,托特尼斯的大多數土地歸地主所有,無論是地主自己經營還是出租經營,都是處在一個食品產業鏈條里。農場主在農場種植單一的農作物或飼養牛羊,產出后統一銷售給食品公司,這些公司對初級產品進行加工和包裝,通過食品供應鏈供應到不同的市場,當地人再以商品的形式從市場購買,買來的也未必是本地產的。同時,這塊田里的谷物可能賣給飼料廠,牛奶則加工成奶制品銷往其他地方。

        我們曾經以為,商品化讓人們的選擇更自由,讓資源的配置更合理,也讓食物多樣化。然而對當地人來說,一方面,多數人面臨食物價格升高和食品安全等問題;另一方面,農場主則面對全球食物價格競爭的壓力,越來越單一化和掠奪式生產,人們和土地的關系越來越疏遠。

        本地食物運動包含了非常豐富的內涵,它需要將土地、食物、人和社區重新連接起來,重構一種生活化的關系,例如將公共的花園和草坪利用起來,由社員參與公共勞動并獲得食物。此外,減少石油依賴也是本地食物運動的重要方向,采用有機的多樣化的種植方式,不僅可以降低排放,也使得人們的食物更健康。

        新能源與在地開發

        能源問題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而來,工業化的主要目標是消費需求,因此能源危機實際上是過度消費與能源限定之間不可化解的矛盾。一方面,發達地區往往將污染的代價轉移出去,或者隱蔽起來;另一方面則寄希望于科技發展開發新能源,后者往往帶來新的危機。在歐洲多數早發工業化地區,由于污染和能源問題出現得比較早,因此也在很早的時候就提出綠色、清潔能源等概念,太陽能即是其中一種。

        由于過去太陽能產品的制造成本較高,與傳統能源相比,經濟優勢不大。一些歐洲城市為了鼓勵太陽能等綠色能源的利用,尤其是歐盟曾承諾2020年之前要將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提高到20%,因此政府將從石油公司征收來的碳排放稅,補貼給居民鼓勵安裝太陽能。但是,由于申請、安裝、維護等還是相當麻煩,推廣的速度并不快。最近幾年,中國和南亞一些國家制造業迅速發展,光伏產品成本下降,便有太陽能推廣公司、新能源合作社等機構發展出來。它們作為中介,代居民安裝、維護,還統一幫用戶申請能源補貼,形成一種相對成熟的推廣模式,這種做法使得轉型城鎮、綠色城市等實踐在能源領域有了新突破。

        但這種能源方案的不足之處是,一方面必須依賴石油公司的污染稅,另一方面其實是將制造光伏產品的污染代價轉移到了亞洲。北京師范大學的田松教授曾專門撰文分析過太陽能的利弊,他談到太陽能其實是更加耗能的方式。因此,能源議題的思考,節流比開源更重要,真正的轉型城市,要改變其高耗能的生活方式,嘗試一種綠色的文明。甚至,需要重新評估當地的生態承載力,將生活方式與生態條件結合起來,從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實現人與自然的融合。

        新經濟,新社區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上,自從使用了貨幣,很快就發明了“錢生錢”規則。這個規則越演愈烈,直到發展出了現代金融,而誰掌握金融資本,誰就獲得其增值收益,掌握得越多,獲得的更多。伴隨著資源資本化,全世界各地不同的資源也就隨著貨幣的流動而流動,從農村流動到城市,從窮國聚集到富國,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人力資源以及其創造的價值。越是全球化,越是自由流動,就越可能極端化,財富就越集中。同時,掌握貨幣發行權的部分國家,通過貨幣控制而主導金融市場,獲取了全球金融市場更大收益。

        在這樣的規則下,一個社區如果處在一個廣泛的和自由的貨幣系統,其自身的發展、財富的增加和積累都會受到限制,人們無形之中被貨幣綁架和剝削。從社區發展的角度,過渡依賴能源公司提供的能源,例如購買石油和電力,便使得本地資源以貨幣的形式迅速流出;食物也是,托特尼斯鎮上居民之前超過9成的食物依賴超市系統,而這部分消費大都從社區流出。因此,如何讓資金和財富留在本地,形成一個在地的金融規則并為本地服務,是很多人思考新經濟的主要出路之一。通過發行社區貨幣,實施地方貿易保護、鼓勵在地消費、發展在地儲蓄等手段,可以使一個社區的各種資源要素盡可能地保留下來,也為地方公共服務和財務積累提供了可能。

        在托特尼斯的街道,可以看到一些商鋪的玻璃(891,6.00,0.68%)墻外,除了張貼各種信用卡、銀行卡等支付標簽,還貼有明顯社區貨幣的標簽,這意味著當地人可以使用“托幣”在店內消費。由于托幣只在當地社區流通,從而防止貨幣外流,使得貨幣只為本地的生產、建設、和消費服務。托幣是由當地民間機構聯合發起,目前發行規模較小,但正在逐步擴大,有意義的是通過本地貨幣交易形成的關系網絡,可以為社區的轉型提供良好的組織基礎。

        生活感與社區凝聚力

        轉型城鎮運動是一場溫和的社會動員,這種動員把各種社會危機內部化和在地化,通過自我反思,自我調整和自我組織,形成一種新的社區文化,共同面對未來的生活,無形之中形成一種現實的反抗模式。

        在轉型城鎮網絡的實施步驟里,首先強調溝通、協商與合作。例如,首先建立自己與鄰居的關系,再把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大家通過討論、反省、分享,共同面對社區的危機。這個過程中,大家主要批判的是個人主義和消費主義,提倡社區共同體,注重生活的真實價值和作為集體的生存文化。在轉型城鎮的理念里,勞動價值被強調。這樣,人們的生活感就會增強,節約意識、公共觀念、對自然和他人的敬畏心也會逐漸培養起來。

        在私有化的世界里,公共部分越來越少,因為資源的轉移是如此簡單和迅速。你不會因為在意數千公里外的糧食短缺而停止浪費食物,你也不會因看到世界對面的土地污染而減少能源消耗。但如果逐漸放棄對外界食物、石油和貨幣系統的依賴,社區自有資源就顯得彌足珍貴,因為地方生態的承載能力將關乎每一個人的生存,你的浪費、消耗、揮霍都影響眼前,它當然是共同的、感同身受的。基于這種生活價值的選擇,一個社區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會改變,并且越來越回歸現實,進而形成新的社區關系,這就是凝聚力。

        對中國的啟示

        中國正處在高速發展之中,國際化曾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標準,在忽略人地資源差異的發展框架下,中國夢向西方看齊,中國的城市化率和現代化程度也不斷加快。英國轉型城鎮運動可以從側面看到西方社會城市化的危機,尤其從食物、能源和經濟領域。

        中國農村的小農經濟社會其實是很好的典范,完整的在地食物系統和農業結合的生活能源以及不太商品化的經濟。城市危機重重,但城市化卻在加快,農村的各種資源要素迅速流出,土地和環境被污染,農民也被裹挾進現代化的潮流之中。我們應該重視中國傳統鄉土社會節儉、樸素、自足的生存價值和以村舍為本的社區精神,謹慎推進城市化,同時反思城市未來的出路。

        社會改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國近年來興起的CSA運動和蓬勃發展的愛故鄉活動讓人欣慰,愛故鄉把城市和鄉村連接起來,它提醒所有人放慢腳步,回頭看看故鄉,重新思考生活的方向,也吸引了一大批返鄉青年,回到郊區或鄉下的田野里,做回普通人。我想這是中國的轉型,也許不需要高深的理論,自信一點,慢一點就好。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