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城市設計的相關歷史背景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05  

        城市設計的發展趨勢大概是怎么樣的呢?在美國學者郎的著作《城市設計——美國經驗》中指出,城市設計作為一個概念和方法,是不會永遠存在而終有消亡的一天。二戰以后,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西方國家進入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時期,出現城市面貌混亂等諸多方面問題,城市設計概念隨著大規模的結構性的城市建設被提出并得到廣泛關注,在此之前已經存在多時的(Civic Design)等概念被取代。其后多年的實踐證明,城市設計針對結構性的城市形態調整相對非常有效。城市是人類意志的產物,如科斯托夫在《城市形態》一書中所說,“城市是人為的而非自發的”。對城市的設計自古有之,古往今來,城市形態的方式不外乎兩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作為一種組織化了的意志的投射,設計作為前者居多。作為正式學科,當代城市設計的確立是以哈佛大學20世紀60年代設置專業為標志,其中以凱文·林奇為代表。林奇不僅是一位著名的規劃理論家,而且還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生中致力于對城市規劃與設計的理論研究、實踐和教育,論著很多。其中1960年出版的《城市形象》一書,已再版了16次,至今仍是世界上許多學校城市設計課的主要參考書之一。

        林奇認為:嚴格地講城市設計應該是市區設計,它介于城市規劃與建筑學或園林建筑學之間。市區設計不僅是用地規劃、設計控制、公共空間建設,還包括更重要的方面,即活動和特色計劃、環境模式創造和促進環境教育和建設參與,因此它又涉及到法律、社會、經濟和政治。他認為,市區設計不應僅僅限于建筑師或園林建筑師,應是一種公共教育。從事市區設計工作的人有兩種類型:一是過程管理型;二是開發設計型。無論如何,市區設計應是設計類學生的專業課,但學生畢業后不一定都去搞設計。他還指出:市區設計教育應偏重于規劃方面,這是市區設計工作的基礎。如規劃過程、形體環境開發、設施布置以及社會、經濟的需要等等,設計師至少應該知道如何設計。本著這一思想,林奇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建筑系與城市規劃研究系之間創建了“環境設計中心”,該中心的教師和學生主要來源于這兩個系。凱文·林奇第一次把環境心理學引進城市設計,并通過多年細心觀察和群眾調查,對美國波士頓、洛杉磯和澤西城3座城市作了分析,將城市景觀歸納為道路、邊緣、地域、節點和標志5個因素。

        他認為市民就是通過這5大景觀因素去辨認城市的風貌特征,因此,城市設計不應再是建筑師或城市規劃設計師的主觀創作,而應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歷史條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組織發揮,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在分析這F大因素時,他又引入空間、結構、連續性、可見性、滲透性、主導性等設計特性與之相結合,從而創造出一套嶄新的設計理論和方法。而相應地,戰后城市設計出現的歷史背景是:學科分工日益細密,交叉學科的出現;歐美各國在現代主義思潮指導下的戰后大規模建設;傳統城市結構的遺棄失落(生活方式的變化受到小汽車普及的巨大影響);城市肌理組織的過度拼貼化;人類深層心理需求的共通性和外在表現的多樣性促使城市形態在保留多元化的同時適度整合。進入全球化時代以后,作為產業中心和各種交換(包括物質、信息乃至基因的交換)所在地的城市又出現了許多的發展傾向,文化輸出成為城市的重要功能,世界上那些著名的城市的知名度往往與其強大的高雅文化、流行時尚的輸出能力成正比,甚至有學者提出都市營銷的策略。另外,從城市的物質分布形態而言,一方面適應產業專門化的特征,一方面有強大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航空等交通體系作為保障,出現了所謂一百英里城市和超級城市,人們生活狀態的變化引發了城市行為和形態不可避免地發生著重大變動。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