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評論:城市建筑的文化自信從何而來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05  

        要使城市管理者懂得敬畏,敬畏建筑規律、建筑文化,敬畏民意,而不能隨意濫用權力施壓,更不能以一己之喜好胡亂折騰。

        《人民日報》近日發表署名文章稱,在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進程中,國內城市建筑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奇葩建筑”,不斷沖擊社會公眾的審美底線,引發人們強烈吐槽。文章提及,“奇葩建筑”產生的責任歸屬應當三七開,決策者七、建筑師三;建議大力提升建筑設計師的文化素養,尤其要確立文化自信。

        一些城市建筑崇洋、求怪、趨同、貪大、逐奢等亂象由來已久,多年來屢遭社會公眾詬病,民間甚至給這些奇奇怪怪的建筑冠以“大褲衩”、“秋褲”等謔稱。這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也折射出一些領導干部扭曲的政績觀。

        可以說,目前在城市建筑的公共討論中,有關各方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共識。那就是,建筑不是簡單的模仿,更不是可以貪大求怪,而是應該體現中國作風、中國氣派;作為一個有著悠久建筑文化傳承的文明之邦,理應有著高度的文化自信,形成符合中國人審美認知的建筑風范。那么,城市建筑的文化自信又從何而來?

        一方面,改變城市建筑決策的生成機制,應該從以往由城市管理者主導,盡快走上依法治理、科學決策的路徑。根據傳統的治理思路,城市管理者天然負有對城市面貌的決定權力。宏觀的規劃也好、微觀的設計也罷,均會根據管理者的要求去細化,并最終取決于管理者的喜好。這樣的“長官意志”或可形成一定的城市風格,但也可能因為簡單、粗暴的干預,給城市造成不可挽回的負面影響。特別是,當這種干預摻雜了政績考量的因素,往往會在生產出大量奇葩建筑的同時,損害規劃的嚴肅,破壞城市的文脈。因此,扭轉非理性的規劃設計,首先應該約束“長官意志”,規范恣意的權力。要使城市管理者懂得敬畏,敬畏建筑規律、建筑文化,敬畏民意,而不能隨意濫用權力施壓,更不能以一己之喜好胡亂折騰。

        另一方面,建筑師也應該深入發掘既有的建筑文化,在合理參照、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同時,融會貫通,推陳出新,構建中國建筑的各項規范。并不是說強調文化自信就意味著拒絕“拿來”,而是意在強調,一味照搬照抄、崇洋媚外,必然會斷送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特質,使得國內的城市建筑成為拙劣的“異國風情”復制品。如果無視文化傳承、周邊環境,乃至公眾的觀感,刻意迎合“長官意志”,出“奇”、出“新”、出“怪”,甚至將一些地方當做試驗場,則這樣的建筑師顯然應該檢討。

        除此之外,一個地方、一個時期城市建筑的風貌、范式,也取決于這一時期普遍的社會心理。有什么樣的公眾意識、社會好惡,就有什么樣的建筑樣貌。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有些遭遇網絡吐槽的惡俗建筑,比如銅錢樓什么的,在當地卻往往被民眾引以為豪。而當這種社會心理與政府的發展沖動融合在一起時,建筑自然就會千奇百怪。

        每一棟建筑都帶有時代的印記,每一個城市都會接受歷史的審視。如何讓城市建筑形神皆備,洋溢著融合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的郁勃生氣,既考驗城市管理者,也考驗建筑師與民眾,更考驗時代的普遍社會心理。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