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城市化大潮與傳統文脈保護可以兼顧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05  

        早在2008年,世界城市人口就首次超過了全球人口的一半,而在2011年,中國城鎮常住人口也首次超過了農村常住人口。

        面對城市化的洶涌大潮,如何呵護源于農耕社會甚至更古老時期的傳統文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機構正在杭州舉行“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國際論壇,論壇內外,這一話題也引起了多位人士的思考。

        毀了昨天就沒有明天

        “歷史街區就是城市的昨天,毀了昨天,城市就不會有今天和明天。”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王澍教授是首個獲得“建筑學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的中國建筑師,對于城市的大拆大建,向來直言不諱的他批評嚴厲。

        王澍表示,在當前一些城市的傳統文脈被毀壞殆盡之后,政府部門又意識到了文化的重要性,開始用夸張粗魯的方式造出一批“布景式城市”和所謂的“標志性建筑”,這些建筑引起公眾的抨擊和訕笑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它們和真正的城市文化一點關系都沒有。

        在離杭州市中心約10公里的西北方位,“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還留下了眾多未解之謎。良渚博物院院長蔣衛東告訴記者,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文明5千年最具規模水平的地點之一,墊石堆土的筑城方式、山環水抱的筑城格局對中國城市發展史影響深遠,而聚族而居、精耕細作的傳統也開啟了中國漫長的農耕社會的先聲。“解剖良渚就是解剖中華文明在形成之初埋下的種子。”

        “對于文化帶來的經濟貢獻,我們不僅要看到實在的數據,例如GDP增長,還要看到文化起到了加強社會凝聚力、包容性和流動性的作用,能夠促進性別平等,這些都是比GDP更重要的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表示,城市規劃同樣要正視文化的作用。

        走出城建彎路,找回文化自信

        “杭州的城市競爭力得益于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但是之前杭州也走過彎路,也受到過拆老城建新城的影響。”杭州市副市長張建庭坦言,當年一些文化街區和老城區就是這樣被拆毀了,后來才開始找到了一條科學統籌的城市發展道路。

        從2002年開始,杭州連續11年對西湖進行全方位保護和整治,同時將26處歷史街區和歷史路段納入保護名錄,修繕了236處歷史建筑。截至2012年底,2000余處鄉土建筑得到保護修繕。

        而良渚遺址的保護同樣經歷了曲折的過程。上世紀80年代初,北京大學嚴文明教授看到的是如同戰場的景象:國道公路兩旁小店如雨后春筍,山上開礦采石炮聲隆隆。時隔30年后,這位考古學泰斗評價說,良渚遺址保存得如此好非常難得。

        2001年浙江省成立了良渚遺址管理委員會,同年杭州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杭州市良渚遺址保護管理條例》,破壞環境的石礦全部關停,通過核心地塊的國道公路外遷,歷經12年的保護,當地政府和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大為增強。

        “過去的100多年,中國曾經一度對古老的傳統文化喪失信心,直到這一二十年才找回自信。”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王宵冰教授分析說,改革開放之初,文化被視作僅是“為經濟搭臺”,而現在社會越來越意識到文化遺產本身蘊含的強大力量和價值。

        發展與文脈“應可兼得”

        年屆八旬的原全國人大常委毛昭晰是建國60周年評出的“中國文博事業杰出人物”。老教授的左眼已經失明了,2002年初他為了保護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兩岸歷史文化遺存,在治療眼底出血的病房里奮筆疾書,導致病情加劇。

        經他呼吁保留下來的拱宸橋西歷史文化街區如今已經成為杭州市民假日里感受運河文化的新去處。“發展與保護并不矛盾,假如當時按照原來的規劃拆了重建,留下的就是一堆假古董,根本沒有吸引力。”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