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建筑與“千城一面”共生,房地產過熱與土地大量出讓并存,土地浪費驚人、環境破壞日益嚴重、進城農民工生存困難,有些地區出現逆城市化趨勢……我國城鎮化在快速演進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隨著新型城鎮化戰略正式推進,城鎮化進入新的階段,城鎮規劃迫切需要轉型。
我國城鎮化的快速演進,如果用“戰略”和“戰術”來拆解的話,城鎮總體規劃是屬于戰略層面的。所謂規劃,就是對未來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的思考和考量,設計未來整套行動的方案。而現實狀況是,我國的城鎮化發展,既有規劃也有“計劃”,這個“計劃”,更確切地說就是地方政府的“小算盤”。這就使得城鎮規劃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嚴肅性長期得不到保證,城市建設用地失控成為普遍現象。
對于規劃而言,由于部門利益化加劇,規劃編制審批時間長,明顯跟不上宏觀背景的變遷與城市快速的變革,結果是待到規劃審批之日,已經是修編啟動之時。于是,一直“在路上”的規劃,成了急于“落地為安”的城市政府桌面上的華麗擺設。那么,為何城鎮規劃編制審批一直“在路上”?根本原因在于規劃編制審批所涉及的部門維護各自利益,又都有不同的部門法規支撐,規劃打架,扯皮很多,協調時間長。在這種“慢條斯理”的背后,其實都是因為利益在作怪。
城鎮總體規劃姍姍來遲,城市政府的“小算盤”卻已經打得飛快。而脫離了規劃的“計劃”,由于強烈的發展沖動,被異化為地方獲取土地財政和招商引資的重要工具,非法定“規劃”大行其道。這種由城市政府脫離法定規劃制定的“規劃”,嚴格按照法律來說是無效的。但是,總體規劃的緩慢和滯后,也是因為相關利益的牽制,所以“先行一步”的地方政府“規劃”,就把對相關利益的追求變得更加深化和具體。
按理來說,脫離了“戰略”的“戰術”,即使產生了失利的結果,其目的也還是應該符合總體目標的。然而,無論總體規劃還是地方政府的“計劃”,涉及到的相關利益都已經背離了規劃必須對未來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的思考和考量,都想借著規劃搭順風車,把自家需求加進去。如果說對于鐵路建設之類的國家建設項目,相關地方政府都要全力相爭的話,那么,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計劃”就更可想而知了。當然,在市場經濟背景下,逐利是競爭和發展的基本手段。但是,其中涉及到的相關利益,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共利益?是不是能給社會帶來福祉的長期發展規劃?
人們把某些政府行為的目的,歸納為追求政績觀,而對應于相關的政府行為,已經帶有明顯的貶義。人們不難發現,地方政府吃飯靠產業,建設靠土地。土地財政的模式下,一些地方政府越來越呈現公司化的傾向,市長成了總經理,為了招商什么都干。這就必然會帶來畸形的政績觀。在城鎮規劃和建設中,建筑是最為顯像的政績體現,而建筑工程也是最來錢的資本博弈。二者既可顯現地方政府的政績,也能滿足土地財政的來源。在這種畸形政績觀下,城鎮規劃必然會為了突出感觀效應而忽略城市內涵。
很明顯,在城鎮化建設中,某些地方政府是把城鎮規劃當成了“政績藍圖”。無論新城成為“鬼城”“睡城”的離奇景象,還是被輿論詬病的“奇葩建筑”,都是畸形政績觀下的急功近利,也是地方政府在為自己“樹碑立傳”,盡管它們常常會被后來者為了另起爐灶而鏟平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