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總投資300億元的圓明新園(一期)在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浙江橫店開門迎客,社會各界對圓明新園的爭議再次升溫。
爭議:多方各得其所
說起圓明園,就不得不提及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王道成。對于橫店圓明園的建設過程,王道成如數家珍。據他介紹,上世紀90年代,為滿足拍攝《鴉片戰爭》《荊軻刺秦王》等影片的需要,橫店在短期內建起了廣州街、香港街、秦王宮、明清宮苑等。
“后來,橫店發現《清明上河圖》中建筑布景美觀,又根據圖畫修建了清明上河園。有了宮殿、水鄉后,橫店還希望建造出宮殿,于是動工修建了圓明新園。”王道成說。
2012年5月,占地6200多畝的圓明新園動工興建;5月10日,圓明新園、歡樂夜福海、野生動物標本館、冰雕雪雕館等正式迎客。
不過,多年來圍繞圓明新園“是否勞民傷財”“土地審批是否違規”“是否對圓明園遺址造成侵權”等的爭議不斷,也經歷了政府調查、停工復建,如今問世可謂曲折。
王道成認為,雖然橫店圓明新園建造頗有爭議,但至少滿足了部分人的愿望;而且圓明新園不是在遺址基礎上的復建,對于圓明園遺址并沒造成傷害。“主張保留遺址的人可以寄情于北京圓明園遺址,主張修復圓明園遺址者可以到橫店欣賞,這樣做到了各得其所。”他說。
現實:難以還原盛世繁榮
新圓明園景區占地2000畝,是橫店“圓明新園”中最大的一個景區,以《圓明園四十景圖》為藍本,按照1∶1的比例恢復了北京圓明園95%的建筑群,園內景觀包括了圓明園四十景中的“正大光明”“鴻慈永祜”“九洲清晏”等。“國內已有多地對圓明園進行仿建,但都是部分景點的建設,只有橫店稱進行了1∶1復建。”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劉陽說。
劉陽認為,外界對圓明園可能存在誤解,認為復制了圓明園內的建筑就等于復制了圓明園,這其實是對圓明園的極大誤解。這座皇家園林集中國古代造園藝術精華。它不只是建筑,更是皇家文化、儒家思想、帝王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中國數千年文化文明的積淀,具有唯一性。
對于被毀前圓明園園林的構造,諸多業界人士指出,園內很多建筑是針對北方乃至北京地區氣候特征設計的,且建筑的構造、朝向等都有一定講究,都是綜合了周邊環境建設而成的。而橫店圓明新園依山而建,是在炸平荒山荒坡的基礎上進行的復建,園內景觀布局依山勢做了一定調整。
劉陽以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天然圖畫”景觀為例分析:天然圖畫景觀本是一座二層建筑,觀賞者登樓后通過二樓窗戶,可遠眺連綿不斷的西山群嵐,中觀玉泉萬壽塔影,近看后湖四岸風光,景象萬千,宛如天然的圖畫一般。
“如果要復制這個意境,是否還要復制一座西山?”劉陽如是說,“圓明園原址很多景觀構造如果稍有變化,其景觀營造出的意境美就可能蕩然無存。正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更何況是被復制到了浙江。圓明園建筑物較多使用了金絲楠木,這些金絲楠木是拆除了十三陵后得來的木材,讓園內建筑呈現出一種原木色。圓明新園使用其他材料,恐怕也難復制出這種古香古色。”
而且,整個圓明園從修建到被毀,間隔了150多年。圓明園作為皇帝御園,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還經歷了由一園(圓明園)擴建為三園(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的變化。“在自然損耗基礎上,加上天災人禍破壞,園內建筑很多地方都經過了多次重修,很多細節發生變化。究竟哪段時期的圓明園狀態能代表圓明園恐怕難有定論。”劉陽還透露,“歷史上圓明園內關于文物具體數量、擺放位置的記載已流失,現在很難確定哪座建筑里曾擺放過物件的具體信息。加上有些文物復制工藝復雜,即使復制高仿文物,其成本消耗也很大。”
“橫店圓明新園的確難以原汁原味還原歷史上的圓明園。”王道成認為,“不過橫店作為一座影視城,建造圓明新園還具有拍攝和旅游功能,其修建也沒必要做到那么精細,做到形似已屬不易。影視城不是文物建筑,如果圓明新園修建過于精致,拍戲過程中遭到破壞怎么辦?”
影響:為非遺傳承帶來契機
橫店,這個曾名不見經傳的浙江小鎮,如今有著“東方好萊塢”的美稱。這一重大轉變在王道成看來,意義非同一般。
就在橫店剛準備建圓明新園時,王道成曾到當地實地考查。據他介紹,東陽市橫店鎮地處丘陵地帶,土地相對貧瘠,農作物產量低,當地人生活困難。而橫店建設了影視城后,吃住行游購娛得到了綜合開發,不僅成為海內外劇組外景拍攝的青睞地,也成為國內接待游客數量最多的景點之一,極大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目前,橫店影視城累計已接待劇組1000多個,拍攝的影視劇達42000多部(集)。“由于劇組拍攝需要,很多當地的老人小孩都能當群眾演員;還有很多懷有明星夢的‘橫漂’涌入橫店。原來橫店鎮上只有一條街,現在卻建起了一座影視城,說明其開發十分成功。”王道成說。
東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樓守威也曾表示,橫店曾經是整個金華地區經濟最落后的地區之一,但如今這里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周邊地區高出逾萬元,而圓明新園正是橫店影視城的一個大型擴展項目。
東陽享有“百工之鄉”的美稱,當地精湛的民間工藝,如木雕、油漆、竹編等歷史悠久,全國許多地方的建筑和家具上都有著東陽技藝的影子。“圓明新園在修建過程中讓那些掌握木雕、石雕、彩畫等工藝技術的人有了用武之地,培養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傳承,這對將來古建筑興修、拯救工作都具有積極意義。”王道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