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海綿城市"與城市水環境變革:從傳統城市排水到未來水資源綜合管理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11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們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作為人類生存的主要載體,城市對于小到人類生活的物質水平、大到社會文明的發展方向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從全球范圍看,2008年是人類文明城鎮化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從這一年起,超過半數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城市之中。而我國城鎮化起步雖然較晚,源起于上個世界70年代后期改革開放,但發展速度較快,尤其是十六大召開以來,我國城鎮化發展迅速。2011年12月,中國社會藍皮書發布,宣告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首次超過50%。在城鎮化的大背景下,我國每年有超過1000多萬人涌入城市,新建成的建筑相當于世界建筑總量的一半。

        隨著過半人口進入城市,城市環境中最重要的人居環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城鎮化進程以城市建設為基本要素,一方面體現著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水平的同時,另一方面也凸顯出了人類社會發展所面臨的諸多問題。比如空氣污染、水資源短缺等環境問題,住房緊張、交通堵塞、就業困難等社會問題,這些問題無一不威脅著城市的健康發展。其中,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面對的諸多困難里,水資源環境問題帶來了最嚴峻的挑戰。水資源既需要提供基本的人口飲用需要,同時要滿足社會生產過程的客觀需求,還要在感官、娛樂等社會文化層面實現精神上的追求,可以說,水環境問題既是決定著城市生死存亡的基石,也是衡量社會文明水平高低的標尺,更是城市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

        那么,理想狀態下人類應該生活在什么樣的城市中呢?這樣一座理想的城市又應該擁有和營造一個怎樣的水環境呢? 2010年上海世博會曾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為主題,基于不同地方文明、民族文化特色和科技進展,展示了世界各國的設計創意和對未來城市的理解,而在現實世界中,構建更美好的城市環境依然是當前全世界面臨的實踐任務。對我國來說,2014-2020年是我國施行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重要時期,而“海綿城市”概念的提出則可被視為在我國城鎮化過程的關鍵時期,從國家戰略層面為城市水環境問題提供了可供深入探討的解決方案。

        海綿城市vs城市“澇”“旱”矛盾

        “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從側面反映出了我國城市水環境管理方面,尤其是針對雨洪情況下的排水體系建設上尚存在重大不足。目前,“逢雨必澇”已經成為我國城市重大災害之一,北京、深圳、濟南等城市都曾發生過造成傷亡的嚴重內澇事件。深圳2008年“6·13”事件造成深圳市8人死亡,6人失蹤,受災人口十多萬人,全市出現1000多處內澇或水浸,直接經濟損失約12億元。2012 年北京“7?21”事件的暴雨內澇則更加嚴重,特別是豐臺南崗洼京港澳高速下沉式立交橋淹沒和房山區洪水、泥石流造成的災害,導致死亡78人,受災人口190萬人,直接經濟損失更是高達116億元。事實上,在過去3年,中國超過360個城市曾經遭遇內澇,其中六分之一的城市單次內澇淹水時間超過12小時。

        在面臨“逢雨必澇”魔咒的同時,城市的干旱和缺水問題也越演越烈。以深圳為例,深圳光明新區年均降雨量可達到1935毫米,屬于汛期暴雨集中的城區,一方面有26個易澇點,內澇嚴重;另一方面又嚴重缺水,70%以上的用水靠從區外調動。北京市水資源緊缺局面則更為嚴峻,長期處于地下水過度開采狀態的同時,只能通過南水北調長距離調水、海水淡化等方式緩解用水缺口。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城市人口的增加、GDP的增長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用水缺口還將繼續面臨不斷擴大的威脅。

        一邊洪澇、一邊缺水的局面,反映了我國城市水資源管理中的“澇”“旱”矛盾,也凸顯了我國城市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的現狀。“海綿城市”理念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海綿城市意味著未來城市在應對環境生態變化時需具備一定彈性。從效果功能上講,海綿城市針對重大生態環境變化,例如面臨雨洪時,能夠具有更廣闊的承受范圍,即更有彈性;從設計上講,海綿城市意味著城市設計和建設過程中,將更多具有蓄、排、凈水功能的建筑單元整合到社區之中,從而減小地表徑流、減輕排洪壓力的同時,實現對雨水的有效富集利用,緩解水資源緊缺局面。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