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加速所帶來的養老問題正成為讓全球焦慮和關注話題。聯合國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在總人口中的占比達到9.5%,2040年將達到22.1%。而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老年人口占比則已超過了25%。
路長愁作客,年老更思歸,對于同屬儒家文化圈的中國和日本來說,居家養老無疑是最為主流的養老模式。然而,對于這一模式,中日卻有著些許不同的理解。近日,日本中京大學現代社會學部教授野口典子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介紹了日本居家養老的現狀和探索。
老人并非都需要照顧
“在日本,‘老老介護’已經成為居家養老中的普遍現象。”野口典子介紹,所謂“老老介護”,是指老年人照料護理老年人,兩者的關系通常是配偶或子女。據日本政府主管社會養老服務的機構統計,2014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家庭中,65歲以上老人互相護理的比例超過了54%。有的是65歲以上的老人照料護理自己的老伴,也有的是65歲以上的老人照料護理自己的八九十歲的高齡父母或岳父母。
“老老介護”的優點和缺點是同樣顯著的。對被照料的老年人來說,看護者與被看護者長年生活在一起,熟悉彼此的生活習慣,便于照顧對方。對社會來說,“老老介護”可以減少養老院及護理人員的數量,減少政府對養老設施的資金投入。然而,看護者因常年照顧老人,承受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壓力。加之日本少子化、超老齡化以及獨居等現象的加劇,單純的“家庭護理時代”正在遭遇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緩解這個問題,除了必要的社會福利和國家政策外,社區援助應該得到加強。”她表示,相比起醫療、年金、住宅等生活基礎條件,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滿足與充實也同樣需要被重視。
具體來說,社區對老人而言是一個寄托情感的地方,這里有他們熟悉的街坊鄰居,能給他們帶來認同感和歸屬感,在其中老人更容易找到生活的樂趣。在社區中,老人并非是完全的被照料者,在力所能及的基礎上老人還可以自我照顧,甚至還能為社區作出自己的貢獻、發揮余熱。由此,不僅可以減輕社會養老負擔,還能提高老人晚年生活質量,減輕他們的依賴感和被社會排斥感“現在一個常見的誤區,就是大家覺得所有的老年人都需要照顧和幫助。其實有一部分能夠自理的老人完全可以發揮自己的積極的作用。加強社區援助,不僅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安心,年輕一代也看到他們積極回饋社會的姿態,也會對自己將來的老年生活有一些憧憬,有助于全社會養老體制和氛圍的構建。”
從“心”出發關注老年需求
在中國,一方面,少子老齡化、未備先老、未富先老等問題困擾著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另一方面,各種養老機構、養老地產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國內的養老院喜歡建成幾千個床位甚至上萬個床位的,這就變成老人集中營了。實際上大部分老人都愿意在自己熟悉的社區生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曾表示。而野口典子也認為,所謂的“老年住宅”很容易走入誤區。“為什么老年人會喜歡專門的老年住宅?為什么老了以后就要去適應新的環境呢?”她向記者反問到,如果是你,會愿意離開自己熟悉的家去入住一個全新的、看似完全針對老年人而設計的房子嗎?
在她看來,全新的、現代化的設備和環境等都不是老年人真正想要的東西。在日本,老年人更傾向于怎么把每天的日子過好,而不僅僅是表面上的光鮮亮麗。比如說一些老年人就喜歡自己做飯、喜歡自己用了多年的某個炊具,如果把這些換成現代化的自動化的電子產品,他們不僅不覺得方便反而還可能會造成一些危險。
然而,隨著老年人身體機能的退化,以往年輕時的居住環境必然存在一定的不適應性。對此,野口典子表示,日本在建造住宅時,比較注重房屋空間的可變性,當老年人腿腳不方便時,可以根據自己的特定需求調整房間的結構。
這種建造房屋的理念也正在中國落地。由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研發的“SI住宅內裝修體系”,通過把結構支撐體和管線及內裝填充體分離的方式,使住宅具備結構耐久性、室內空間靈活性以及填充體可更新性特質,實現了以建筑產業化的生產方式建造的長壽命、高品質、低耗能的新型可持續住宅。
在民政部北京職業管理學院教授成海軍看來,在中國,目前居家養老服務領域也存在很大的欠缺與困境,無法滿足社會需求。除了老人居住的住宅,建立和完善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活動中心、家庭服務中心、老人飯桌等服務設施,是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基本物質條件。具體的措施包括同步規劃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整合社區養老資源、建立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