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三面云山、中涵碧水,面積約60平方公里景區自然山水、古典園林、人文歷史互相交融。在新常態下,西湖景區不斷探索旅游發展新路子,挖掘景區內涵,擴大景區功能,不斷推出深受游客喜歡的文化活動,自然教育即是對景區文化活動和服務功能的進一步探索。
隨著人類對自然保護的進一步重視、對自然生活的進一步崇尚,自然教育作為新課題被更多的人所重視。西湖景區江洋畈生態公園于2010年建成并開放,公園前身原是西湖淤泥疏浚的堆積場,在1999年至2003年間,西湖淤泥通過管道輸送到這里。隨著時間的推移,沉積于淤泥之中的植物種子開始發芽生長,近10年間形成了動植物資源豐富的次生濕地自然景觀。從2012年開始,公園開始每年舉辦山花節,在打造綠色山谷花海景觀的同時,策劃豐富多彩的生態體驗活動,通過不斷嘗試摸索,打造出西湖景區自然教育第一品牌,廣受社會各界的好評。
搭建起景區與游客、自然與人類溝通交流的橋梁
隨著電子化產品的普及,人們越來越習慣于室內生活,“自然缺失癥”帶來的是肥胖癥和更多的心理疾病,如兒童心理的抑郁、憤怒、孤獨等。通過景區的自然教育,讓家長帶著孩子親近自然、熱愛自然,讓孩子的心靈健康快樂成長。但是,兒童與自然的接觸并不僅僅是“玩”而已,而是需要引導、分享和鼓勵。
江洋畈生態公園區別于西湖景區的傳統公園,是一個以原生態自然景觀為特色的野態公園。公園從設計之初,就立足自然科普特色,崇尚自然質樸之美。在建設時,以最小干預原則,充分保留西湖淤泥中自然長成的野生植物和地形地貌特征,如南川柳、接骨草等。公園內動植物品種豐富,共有原生植物213種、鳥類188種、蝴蝶品種56個,為杭州鳥類與蝴蝶之最。同時,公園在建設時設立了5個生境島,作為植物因環境變化自然演變的實地觀察,共設立了90多塊植物、動物、自然演變的科普牌,被譽為流動的室外科普博物館。2012年,該園成為杭州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及浙江在線小記者實踐基地。基于江洋畈豐富的自然科普資源,公園在建成之初,就立足為孩子搭建起與自然親密接觸的平臺,在不斷學習探索積累中,現已形成較為成熟的自然教育課堂。
進一步提升景區美譽度,促進景區和諧發展
隨著江洋畈自然環境與活動品質的提升,公園在宣傳上從被動走向主動,宣傳力度無形加大。公園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景區發展更趨和諧。
自2012年江洋畈生態公園舉辦山花節及精心策劃大自然課堂以來,這里就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江洋畈山花節和自然課堂已成為杭州一大品牌。隨著公園美譽度的進一步提升,杭州部分主流媒體主動與公園合作,共同策劃公園的科普活動。
江洋畈公園本身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野趣生態景觀,是城市中的靜土。隨著公園活動品質和魅力的提升,江洋畈的“粉絲”越來越多。尤其在推出自然課堂后,家長們普遍好評并紛紛轉發活動信息,令江洋畈口碑越來越好。
江洋畈生態公園的官方微信賬號“杭州湖西幽靜”已成功運營半年,“粉絲”量逾兩萬人。每年春、秋季山花節期間,官微通過截屏、關注、轉發等方式,征集自然課堂體驗人群。由于公眾號不斷提升服務功能,現其已成為公園自身宣傳極重要的渠道。
同時,隨著自然課堂的深入人心,很多社會機構主動要求與景區合作。2014年,公園與自然博物館合作,推出春秋季自然露營帳篷節。今年,公園又與體育運動策劃公司合作,推出“奔跑吧,寶貝”搜救大白體驗活動。該活動通過無線電測向機,在叢林中搜索信號找到信號源,完成任務找到卡通人物大白。活動一經推出,500個名額一搶而空。這些收費活動的市場認可度都基于前期積累以及公園一貫堅持的“把自然還給孩子,讓他們自由探索”的活動宗旨。
自然教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江洋畈生態公園的自然教育雖已有一定成效,但也僅僅只是起步,如何進一步充實自然課堂的內容與形式?如何進一步加強自然與教育的結合性與專業性?如何將自然教育進一步拓展延伸?這些問題都需沉下心來去學習思考。同時,景區將結合大自然課堂寓教于樂的形式,將教育功能進一步延伸到歷史文化層面,讓更多孩子在擁抱自然的同時,能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