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臺灣地區智慧城市建設的實踐與啟示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15  

        始終圍繞市民的需求,以市場為主導,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把智能終端和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運用到行政管理、交通、教育、醫療、旅游、建筑、居家、生態環保和商業等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各個領域,最大限度為市民提供便利、舒適、安全的產品和服務——這是我國臺灣地區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要義。

        跳出新技術的視角看,臺灣地區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很多地方體現出的“以人為本”理念本身即是城市的智慧所在。其較為豐富的智慧城市實踐經驗,對大陸地區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的智慧城市建設有一定的借鑒與啟發意義。

        臺灣地區智慧城市建設的歷程、概況與成效

        1.ICT支撐臺灣地區的城市信息化

        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臺灣地區把ICT技術充分運用到城市建設領域,推動城市建設和運營管理的信息化、智慧化。1998年開始實施《信息通信發展方案》。2002年推動“數字臺灣”計劃(E-Taiwan),2007年實現“6年600萬戶寬帶到家”的目標。2005年啟動“移動臺灣”計劃(M-Taiwan),2006年開始推動無線城市建設。2009年開始實施以“發展優質網絡化社會”為目標的“智能臺灣(Intelligent-Taiwan)”計劃。同年,臺灣地區經濟主管部門成立智慧生活科技運用計劃推動辦公室并發布《智慧生活科技運用計劃》(又稱為“i236計劃”)。該計劃以智慧小鎮(Smart-Town)與智慧經貿園區(i-Park)為兩大主軸,整合運用寬帶網絡、數字電視網絡與傳感網三種網絡系統推動舒適便利、農業休閑、安全防災、醫療照護、節能環保、智慧便捷等六大領域的智慧科技應用。

        2.新一代信息技術引領臺灣地區智慧城市進入新階段

        隨著近幾年智能終端和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臺灣地區城市建設領域及時跟進,進入到“智慧臺灣”的新階段。

        在新技術企業、相關社會組織推動下,應市民對更好公共服務和更好生活品質的需求,臺灣地區有關方面積極引入新一代資訊科技產品和技術,寄望有效解決許多民眾關心的社會問題。譬如,把各種類型交通出行、旅游、購物、物業繳費、行政服務等功能整合到一張卡上,實現市民便利生活的“一卡通”;應用物聯網等新技術建立災害預警監控體系,降低災害發生概率,防止災情擴大;將建筑與物聯網等新技術系統跨界互聯,讓建筑物有感知能力,收集即時資訊,加上各種分析工具,減少能源消耗,提高效能與價值;整合移動互聯網與醫療資源,優化就醫流程,降低就醫等待時間和費用,減少醫療疏失,對付老齡化和少子化問題;在運輸系統上,通過安裝車載感應器和建設控制中心,增進行車安全,降低交通堵塞,提高停車效率;在居家生活上,推廣兒童可穿戴定位追蹤設備、智能家居等,讓父母能隨時隨地掌握兒童的地理位置,或者了解家庭物品的使用狀況;在社區事務上,通過遠程連線,可隨時隨地參與到社區事務的決策中等等。

        其中涌現出一大批智慧城市的創新應用案例,比如一卡通、電子發票等。各個城市根據自身特點和資源,推出了不同的智慧化應用。臺北市全方位推動智慧城市;新北市推出政府服務云系統、醫療精靈、防衛科技城計劃、福利補助自己查等典型應用項目;臺中市政府推出臺中市地理及防災資訊系統、臺中市不動產資訊樂活網、幸福臺中-樂齡行動導航計劃、工業區需求反應式運輸服務(DRTS)等典型應用項目等。

        3.新的探索和實踐得到廣泛認可

        臺灣地區各個城市正在進行的智慧城市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比如悠游卡,目前臺灣已發行2500萬張,超過了臺灣總人口,在臺北市民滿意度調查中,對悠游卡的滿意率超過了95%。

        臺灣地區智慧城市的實踐也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肯定。在國際智能城市評核組織(ICF)進行的全球智慧城市評核的13年來,臺灣城市拿過TOP7獎項占亞洲地區的1 3,拿過TOP1全球首獎的亞洲城市只有3個,其中2個在臺灣地區。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