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警惕生態文明建設中“新瓶”裝“舊酒”傾向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17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采取多種舉措,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但有的地方在認識和實踐中還存在“新瓶”裝“舊酒”的不良傾向,應引起警惕、盡力避免。

        生態文明建設中“新瓶”裝“舊酒”的傾向,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現。1)有的地方將生態文明建設口號化,在傳統工程項目上貼“生態”標簽,炒概念、造“虛火”,實質性功課不多,這樣容易使生態文明建設虛化、庸俗化。2)有的地方將生態文明建設視為一個“筐”,將原有的國土整治、資源管理、城鄉建設等常規性工作“打包”“匯總”,表面上內容高大全,實際上卻是“大拼盤”“大雜燴”。這樣容易使生態文明建設泛化,既不利于把握主線、協同增效,也不利于抓主要矛盾、實現重點突破。3)有的地方將生態文明建設“政績化”,重視高投入、見效快的人工建設,忽視“慢工出細活”的自然恢復;重視大項目、大工程,忽視生態文化建設和公眾參與;更有甚者,以生態文明建設的名義,上馬一些不顧自然條件、破壞生態環境的工程。這樣容易使生態文明建設短期化和異化,使其偏離自然規律。

        造成上述不良傾向的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研究跟不上實踐需求。生態文明建設既是一項新生事物,又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它涉及領域多、難度大、創新性強,對相關理論研究提出了較高要求。當前,一些地方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研究明顯滯后于實踐需求,這就導致這些地方的實踐缺乏科學理論指導,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隨意性。二是一些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大環境相對滯后。政績考核方式沒有根本改變,未將生態環境的大賬、長遠賬、整體賬、綜合賬納入政績考核中。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匹配的財稅政策機制也沒有建立起來,在實際操作中難以平衡好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關系,短期的經濟發展行為與長期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難以兼顧,只好把現有“成色不夠”的工作進行“染色包裝”。三是一些地方試點示范未形成體系。一些地方雖然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生態文明建設試點,但由于名稱相近、任務相似、空間相重,部門和行業分散驅動,存在條塊化、分割化、碎片化的趨勢,沒有較好地形成合力。這就造成地方政府無所適從,出現不少“貼牌”和“套牌”工程,為了“帽子”不考慮客觀條件。

        克服“新瓶”裝“舊酒”的傾向,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真正取得實效,應著重抓好以下工作: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研究,厘清概念內涵,出臺評價指標體系,為處于探索階段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環境、獎懲機制,完善干部政績考核方式,形成上下有序、協同高效的工作機制,為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奠定基礎;堅持亮紅牌和樹標桿“兩手都要硬”,有進有退、有保有壓,對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梳理、甄別、研究,總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效經驗;突出重點,有針對性、深入持續地推進試點示范,不求數量多、范圍廣、聲勢大,而在探索體制機制、建設模式和推進路徑方面攻堅克難、深耕細作,不斷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作者為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常務理事)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