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粵港澳合作一體化”的國家戰略服務,同時為珠海城市規劃建建言獻策。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舉行“新常態下粵港澳合作升級與城鄉規劃之應對”研討會。香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北師大珠海分校不動產學院客座教授陳振光表示,珠三角城市群發展應實行以人為本, 關注人的發展需求。(《珠海特區報》2015年5月17日)
城市規劃設計以人為本,關注人的發展需求,筆者理解,也就是要多體現為市民的服務功能,多從方便性、便民性方面體現規劃“人的尺度”性。
城市好不好,市民最有發言權。有些人認為宏偉壯觀的空間意向有利于吸引投資,于是一味追求大尺度的街道、繁瑣裝飾的街景和巨大的公共開敞空間的所謂“政績”,追求航拍美觀和視覺沖擊的所謂“精品”。但實際上,這些對資源來說是過度浪費,對市民來說也經常是難以接近、過于昂貴的“奢侈品”。因此,城市規劃必須回歸人的尺度,強調人的存在和需求,注重每個市民在城市空間中的體驗。
如今,城市規劃已經進入了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型的階段,從大開大闔向精雕細琢提升。通過對城市的歷史人文、環境風貌、地區特色、產業和社會發展、建筑功能和形態等各種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使人、建筑、環境的關系實現最優化,為市民塑造一個良好的有秩序的和諧的城市環境和城市生活。回歸人的尺度,強調人的存在和需求,注重每個市民在城市空間中的體驗,無疑是更科學和更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理念。體現了規劃的人文效能,在城市規劃和建設屢屢出現為了視覺和觀賞的需要而違背規劃規律和倫理的今天,強調城市規劃要體現“人的尺度”,就顯得很有必要,也很迫切。
城市規劃要體現“人的尺度”,需要厘清四個問題:
首先,要多體現科學性。如今,一些城市建筑規劃或者標志性的建筑物,往往一出現就引起人們的吐槽和議論紛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建筑物攙和進了不少的“拍腦袋”決策因素,最后的決定權不是在規劃院手里,而是在一些領導者手里,盡管領導是外行,但是也喜歡按照自己的主觀認識來發表決定性的意見,規劃院只好遷就就范。如果更多的規劃完全按照規劃的科學規律來辦事,那么不倫不類、不美觀甚至很丑陋的建筑就會減少,科學的規劃所展現的建筑美就會讓更多的人獲得建筑美感,提升建筑的人文美學修養。
其次,要多體現服務性。很多的城市規劃,更注重的是抽象的城市形象,更注重恢弘氣派、出類拔萃和標新立異的代表性,少有考慮服務性,平時高喊的“人民的城市人民建”,“人民的城市為人民”的行政理念沒有很好的落實到城市規劃理念中,有意無意的忽視規劃的服務性,誕生了不少的“假大空”和“請勿靠近”的建筑,雖然號稱“國內第一”,但是市民卻沒有感覺,再好的規劃,如果不能盡可能多的體現服務性,就會“高處不勝寒”,讓市民敬而遠之。
第三,要多體現方便性。老百姓說好的規劃才是真的好,而老百姓所說的好規劃,第一就是要實用方便,其次才是建筑美學范疇的事情。現在一些城市的綠化規劃,往往為了所謂的提升檔次,就輕易將一條充滿了遮天蔽日的綠蔭街道的高大行道樹,換成了外來的很漂亮卻怎么也長不高、長不大的小樹,而且不耐寒,不耐旱,不耐病蟲害,炎炎夏日,過去的綠蔭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頂上光禿禿,腳下燙乎乎,烈日當頭照,燥熱無處躲”的尷尬;而動輒“喜草棄樹”的非科學綠化意識,讓難以伺候的草坪多了,讓能夠體現生態價值的樹林和森林少了,而越來越多的草坪,游人想親近進入草坪卻到處都是被禁止的告示語和勸阻,以至于市民不以為然的質問,“公園草坪就是供大家游玩,不讓踩,種它有什么用?”更有網友一針見血地說:“如果草坪不讓躺,不如改種仙人掌”。其實,只要當初規劃草坪的時候,規劃成耐踐踏型的草坪品種,就會滿足游人親近草坪的實際需要。
總之,城市規劃要體現“人的尺度”,從大的方面來講,需要摒棄為了好大喜功和“形象”、“虛榮”、“政績”等等的浮華之風,從小的方面來講,要摒棄為了部分“權貴階層”而規劃的阿諛逢迎之風,而需要多關注平民的規劃需求,將體現“人的尺度”的規劃更多體現在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細節上,在更多細節上體現的“人的尺度”才是最生動、最鮮活和最有用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