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評論:“看海”緣于城建重面子輕里子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7-01  

        由于連夜暴雨,上海近百條馬路積水達膝蓋,公交車行進困難,大批小車拋錨,眾多老房滲漏,不少路段擁堵癱瘓,上班族經受重大考驗。上海真的成了海。

        每當遭遇大到暴雨,許多城市便會因為到處積水而被人們戲謔地稱為“看海”。部分城市每當遭遇大到暴雨便進入“看海”模式,給市民出行帶來很大不便,而且由此造成的直接與間接經濟損失,也不是一個小數目。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城市防澇系統落后,無法承擔及時排澇功能。而實際上,只要政府大力加強城市防澇體系建設,“看海”并不是城市遭遇大到暴雨必然出現的一種現象。

        拿荷蘭鹿特丹市來說,該市位于海平面以下,經常面臨海水倒灌的威脅,同時城區洼地眾多,排澇壓力頗大。為有效應對這種情況,該市開創了獨有的“水廣場”防澇及雨水利用系統。水廣場順地勢而建,由形狀、大小和高度各不相同的水池組成,水池間有渠相連。平時是市民娛樂休閑的廣場,暴雨來臨時,就變成一個防澇系統。德國近年則推廣“洼地—滲渠系統”,各個就地設置的洼地、滲渠等設施與帶有孔洞的排水管道相連,形成一個分散的雨水處理系統。目前,德國全境共有51.5萬公里長的排水管道,每年可以處理94億立方米的污水和雨水,有效保障了該國城市街道免于出現積水現象。

        而我國各地政府只要如此高度重視并大力強化城市防澇體系建設,每當遭遇大到暴雨便“看海”現象同樣可以避免出現。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我國當前不少城市政府開展地面建設積極性很高,如在高樓建設上你追我趕,但是在地下排澇設施建設方面缺乏必要的積極性。而所以出現這種城市建設重面子、輕里子現象,實際上是因為在部分地方官員看來,地面建設搞得好可以顯現自己的政績,而城市防澇體系等地下工程建設得再好,也無助于自己的仕途升遷。

        鑒于這種情況,國務院曾經下發通知,要求切實落實城市人民政府的主體責任,加強排水防澇工作行政負責制,將其納入政府工作績效考核體系。如此將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與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掛鉤,并對開展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不利的責任官員實施問責,將有利于促進各地政府大力加強城市防澇體系建設。同時,國家還有必要就城市防澇工作進行立法,通過依法追究違反城市防澇工作法律規定官員的法律責任,促進各地城市防澇體系建設,讓下雨天不再“看海”變成現實。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