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國外首都治理:莫斯科創新規劃為城市"消腫"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7-03  

        莫斯科不但是俄羅斯的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旅游城市,在經濟上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是全國人均收入最高、上繳利稅最多、吸引外資能力最強的城市。今天,這顆跳動了860多年的“心臟”負擔也十分沉重:莫斯科市常住人口已經超過1200萬,城區人口密度已經高于紐約、巴黎、倫敦等大城市。各機構排出的全球堵車最嚴重城市排行榜中,莫斯科都很靠前。這座古都必須不斷應對時代發展提出的諸多挑戰。

        歷史上的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自然分布,以克里姆林宮、紅場地段為中心向外擴展,形成了輻射狀環形布局。這種單中心布局很容易造成市中心人口密度過大、交通混亂。為解決問題,蘇聯政府1971年編制規劃方案,將市區格局變為多中心,并制定了郊區規劃。政府將二環路以內區域辟為中心區,又將二環到五環之間按方向分為八個規劃區。中心區分布著全國性和全市性機關,其他規劃區各自配備服務設施和公共機構,工業生產也在這幾個片區均勻分配,使居民可以就地居住和工作。

        2011年,時任總統梅德韋杰夫實施了“大莫斯科計劃”,將原屬于莫斯科州的1500平方公里土地并入莫斯科市,設為“特羅伊茨克區”和“新莫斯科區”。莫斯科市區面積達到2500多平方公里。按照計劃,聯邦委員會、杜馬、總統辦公廳等機構都將搬遷到新區,使老市區人口減少到900萬。但是首都職能轉移并非易事,曾有專家預測,新區開發至少需要20年。目前,新區尚處在舊房拆遷階段。

        莫斯科在歷史上就是重要的手工業和商業中心。十月革命后,莫斯科成為以重工業為基礎的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工業中心,產值居全國之首。蘇聯解體之后,莫斯科逐漸從工業城市向金融、商務、服務中心轉變。這種情形導致越來越多的人被吸納到莫斯科就業。旅游公司職員季什科對本報記者說,生長在小城市的她并不喜歡莫斯科的擁擠、昂貴和喧囂,但是莫斯科的生活更有活力,能夠帶來更多機遇,收入也更高。

        為控制人口、保護環境,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政府開始重組城市經濟結構,將傳統工業企業分批遷到城郊,用騰出來的土地建設商場、寫字樓、賓館等設施,以便發展金融、信息、旅游產業;或用于擴大綠地。到2020年,預計將遷出94家工業企業,使工業用地比例約縮小一半。

        在硬件上為莫斯科“消腫”的同時,莫斯科市政府也著力在軟件上提高工作效率。2013年,莫斯科市政府啟動了“打造方便城市”項目,旨在提高醫療、教育等服務質量,同時通過鼓勵市民參與城市建設的方法來提高辦公效率。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