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階、古樓、青瓦,小巷綠樹人家,太行川寨王硇,處處風景如畫。
“傳統村落絕不僅僅是個建筑景觀,那里有我們中華民族對傳統家園的精神需要,是根性的、母體的需要。”日前,在河北省沙河市舉行的“全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上,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說。
對于傳統村落保護工作,馮驥才認為,立檔調查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但最終的問題還是要留得住人,如果沒有人住,村規、民俗、村里的歷史記憶就將消失,“鄉愁”也就不復存在。
保護要先摸清家底
“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其他國家對自己的傳統村落進行認定。我們要為中國傳統村落建立檔案,要用標準化的手段記錄傳統村落,盤清我們的家底,將之以檔案的形式留給后人,這是一項歷史性的工作。”2014年6月10日,“留住鄉愁——中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項目在京啟動。作為該項目的發起人,馮驥才的話擲地有聲。
一年來,全國各地的攝影家、民間文藝工作者及眾多志愿者走進傳統村落,搶救記錄著其中的各種原生態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北省是其中的代表。正如河北省民協主席鄭一民所說:“河北的傳統村落立檔調查是眾多一線普查者用心血和汗水鑄就的。”他們不僅完成了國家規定的39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任務,還搶救發掘出160個傳統村落。如今,河北在傳統村落立檔調查中采錄的文字資料已達500余萬字,拍攝圖片資料21萬余張。以這些資料為基礎,河北省舉辦了“可以觸摸的‘鄉愁’——河北省歷史名村名鎮名城風采展”,還編撰出版了《河北省傳統村落圖典》。
保護要能留得住人
馮驥才認為,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利用應該是“活態”的,必須讓人住在里面才能保持村落的生機和活力。目前因為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空巢村”越來越多,“留不住人”成為傳統村落保護面臨的一大難題。“沒有人住的村莊是沒有生命的。”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