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的發布,以及近期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名單的確定,“海綿城市”躍升為了近期城市建設和園林景觀行業的熱點詞匯。
各地紛紛積極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建設蓄排結合的綜合治理體系,以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力爭早日成為新一批的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
“海綿城市”顧名思義,就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海綿城市的建設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同時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還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環節,考慮到其復雜性和長期性。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博士在其《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一文中,將海綿城市建設系統從大到小劃分成四個子系統,即區域,城市、社區、建筑,四個層次。海綿社區建設作為海綿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一環,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作用。
“海綿型社區”相較于傳統住區,能夠有效的蓄集、調配雨水,在硬質建筑景觀和自然環境之間建立起有效聯系,這些優勢使其勢必成為今后住宅景觀建設發展的主要方向。
隨著山東濟南、江蘇鎮江、安徽池州等地入選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各地建設海綿城市的詳細實施方案陸續出臺,其中更是細化了對于“海綿社區”的建設要求。
江蘇省住建廳在其《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新建住宅小區應提前規劃建設雨水系統,室外步行道、停車場應采取透水鋪裝,政府投資的保障房等項目要率先落實。在城市低洼易淹易澇的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同時考慮海綿城市建設技術與排水設施能力建設兩項措施。”濟南更是將建筑小區系統的居民小區“海綿系統”的建設作為其海綿城市建設的五大系統之一,成為今后居住小區建設和改造的重點內容。
為鼓勵更多優秀的“海綿社區”建設和改造案例的產生,2015年園冶杯住宅景觀獎也在征集傳統住宅景觀項目的基礎上,增加了對于優秀“海綿社區”項目的征集,并增設了“優秀宜居住區、海綿社區開發商”獎項,以鼓勵地產商開發建設更多優質的宜居、海綿社區項目。
隨著海綿城市建設和申報如火如荼的展開,各地新建項目將大量應用“海綿社區”的建設理念,更多的老舊小區也將得到“海綿化”改造,“海綿型社區”在未來必將得到大力推廣,成為取代原有住宅建設形式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型住區開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