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花園城市新加坡綠建十年的啟示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8-17  

        新加坡是全球最早開始建筑綠色化的國家之一。在新加坡街頭,你經常可以見到建筑外立面上布滿綠色植物,其實這些都只是表象。在這個位于熱帶常年高溫的小國里,從超市到學校,從場館到酒店,到處都是經過細心設計、嚴格考核的綠色建筑,這些建筑與環境的配合,不僅讓新加坡得來花園城市的美名,更為它帶來了綿延后世的經濟社會效應。

        所謂綠色建筑,就是能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使用空間的同時,與自然和諧共生。數據顯示,在同樣的自然條件下,綠色建筑相比傳統建筑,不僅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大大減少,還能顯著提高建筑項目的商業價值。

        中國的綠色建筑市場方興未艾,財政部和住建部提出到2020年,綠色建筑將占新建建筑比重超過30%的目標,而目前中國綠色建筑僅占總建筑比重僅約1%,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

        綠色建筑在新加坡已經成為標準和規則,但在中國還存在諸多問題——新建面積占比低、既有建筑難改造、制度設計待完善……按照住建部提出的目標,2015年年底前,中國綠色建筑總面積將達到10億平方米,中國屆時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的綠色建筑大國。沒有人懷疑中國的能力和速度,但在綠色建筑方面后知后覺,且社會認同度尚未建立的背景下,中國亟需一些外來經驗。

        新加坡綠色建筑計劃開始于2005年,當時新加坡建設局(BCA)推出了綠色建筑標志認證(Green Mark),2008年起,這一認證成為所有新建建筑以及部分既有建筑的強制認證,考核的指標包括節能、節水、環保、室內環境質量和其他綠色特征與創新五方面,該國提出,到2030年實現80%的建筑為綠色建筑。

        無論是自然條件,還是經濟發展情況,中國和新加坡都存在巨大差別,但在綠建筑領域方面,作為“先驅者”的新加坡顯然能為迫切需要在“和諧環境”方面做出成績的中國提供普世的經驗和價值。

        首先,“蘿卜+大棒”是新加坡典型的管理方式。新加坡專門設立了規章制度及立法來推動綠色建筑的推廣,這些強制的規章和立法對其綠建發展至關重要。

        經過三個綠色建筑藍圖的推進,目前在激勵政策方面,新加坡推出了1億新加坡元的“既有建筑綠色標志獎勵計劃”、2000萬新加坡元新建建筑獎勵以及500萬新加坡元綠色設計獎勵;另一方面,針對私人開發商,新加坡政府推出“綠色標志建筑面積獎勵計劃”,超金級綠色建筑可以獲得最多1%、不超過2500平方米建筑面積獎勵,而白金級綠色建筑可獲得最多2%、不超過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獎勵。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蘿卜”。

        在“大棒”部分,新加坡對綠色建筑最低要求進行立法,對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的節能標準作出嚴格規定。對于不符合規定的新建建筑申請不予批準,對于已有建筑則每三年進行能耗審計,確保制冷系統效率滿足能耗要求。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