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人民日報:城鎮化"下半場"將釋放驚人動力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8-17  

        近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針對國內城市長期存在的地下基礎設施落后等突出問題做出明確部署:相關建設要從國情出發,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在城市建造用于集中敷設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給排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的地下綜合管廊。專家表示,更加注重城市功能和城鎮化質量的提高,不僅是城鎮化進入“下半場”的必然要求,更將在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同時刺激投資、消費等有效需求,幫助經濟實現更高水平的良性循環。

        四路進軍“城市良心”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1862年,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在其小說《悲慘世界》中這樣寫道。然而,在城鎮化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國仍有很多城市“一下雨就看海”。同時,一些政府官員仍沒有認識到把錢花在“地下”有多么重要。

        截至2014年,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4.77%,城鎮化已經步入了“下半場”。此時,城鎮化的速度和質量究竟孰輕孰重呢?“‘面子’是城市的風貌,而‘里子’則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撐起‘面子’,這是城市建設的百年大計。”李克強總理早前已給出了明確的判斷。

        具體而言,本次確定了四大針對性措施:一是編制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專項規劃,并且要優先安排、預留地下空間;二是開展一批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示范,同時加快現有城市電網、通信網絡等架空線入地工程;三是完善管廊建設和抗震防災等標準,落實規劃、建設、運營各方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四是創新投融資機制,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通過特許經營、投資補貼、貸款貼息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管廊建設和運營管理。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謝映霞認為,“過去因為城市建設發展太快,在規劃和建設中這一塊就沒有跟上城市建設的步伐。”

        精準刺激有效需求

        多位專家表示,地下綜合管廊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推進相關建設,不僅可以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促進城市集約高效和轉型發展,而且對拉動有效投資、消化過剩產能、穩定經濟增長也可發揮積極的作用。

        “經過多年的發展,很多城市地面上的設施已經非常先進,而地下建設卻跟不上,設計標準也較低。如,一些污水處理廠管道的口徑和市政污水管就不一致,從而造成上下游對接困難。現在,我們開始重視地下管廊的建設,不僅可以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也可以刺激有效需求,帶動許多相關產業,啟動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這無疑有利于中國經濟進一步企穩向好。”北京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楊松對本報記者表示。

        知情人士透露,具體實施時將優先鼓勵入廊管線單位共同組建或與社會資本合作組建股份公司,通過公開招標選擇建設和運營管理單位。同時,開發性金融的作用亦不可或缺,管廊建設將列入專項金融債支持范圍,管廊建設運營企業發行債券、票據等融資方式也將得到支持。

        中國投資協會副會長劉慧勇稱,統一的地下綜合管廊建成后,可以大大節約排污、供水的成本,因此污水處理費、自來水費就有降價的空間,市民便可以少繳一些費用。

        為高質量發展奠基

        專家普遍認為,重視“城市良心”,不僅是城鎮化發展過程的必然要求,更意味著中國的城鎮化進程由偏重速度和數量開始向關注質量轉型。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農民向城市流動是大量且自發的,這個過程中其實并不需要政府鼓勵。但是從農民到市民,即實現人的城鎮化、高質量的城鎮化卻并非易事,這不僅需要硬件建設,更需要軟件的支持。”楊松表示,發力地下管廊建設是從硬件到軟件過渡的關鍵一步。

        不過,專家也提醒,由于城市地下建設“亂象”詬病已久,其中牽扯利益主體關系較為復雜。因此,重整管道不僅要克服技術困難,還需要讓各種管線的利益主體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提升城鎮化質量這個大局中來。

        表里如一,方能釋放更大經濟動力。分析人士預計,電力、通信、排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都集中從地下管廊中通過,不僅可以消除“馬路拉鏈”和“空中蜘蛛網”等問題,刺激消費和投資,還將使優質的城市生活惠及更多勞動者,從而為中國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