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陳凌:城市建設不宜盲目擴張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8-21  

        截至本報記者發稿,天津濱海新區“8·12”爆炸事故的搜救、隱患排查、事故原因調查等工作仍在繼續,在為不幸遇難者祈福的同時,房地產業內已開始廣泛討論以濱海新區為典型代表的城市建設盲目擴張、規劃錯位、住宅與工業項目混建等問題。

        “目前,我國的城市化正處在高速發展階段,盡管城鄉整體面貌較過去的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城市問題。較為典型的是:不少城市仍在以緩解老城區人口承載壓力為由,盲目擴建各種類型的城市新區,完全不尊重城市自身發展規律,也不顧及城市生活實際,此次事故從側面給我們敲響了警鐘。”8月14日,維思平建筑設計執行董事、主設計師陳凌就天津濱海新區“8·12”爆炸事故暴露出的城市新區規劃不科學問題接受記者獨家專訪。

        記者:此次爆炸事故舉國關注,波及到的多個住宅區損失嚴重,就濱海新區的規劃而言,問題出在哪里?

        陳 凌:目前針對此次事故的調查還在深入,從事故發生地所在的濱海新區規劃情況來看,的確存在一定問題,作為一個新興的CBD區域,把工業區當中的危險品區和居住辦公區混建在同一范圍內,且間距明顯小于國家相關規范的規定,明顯不符合一般CBD區域的規劃要求。難道我們的城市土地真的已經緊張到無法合理布局的地步了嗎?

        建設之初,濱海新區緊緊圍繞其所在的海港進行規劃,作為交通樞紐,具有天然的交通運輸屬性。這就意味著一些已經建成使用的化工物流倉儲基地短時間內不可能搬遷,而根據當地政府對濱海新區未來的發展規劃,區域內目前尚有多處已經平整完畢等待出售的建設用地,這些地塊如果再不按照國家相關規定要求謹慎開發建設,未來同樣存在安全隱患。

        記者:如你所言,城市建設不宜盲目擴張。近年來,你一直都很關注城市的科學規劃問題,你理想中的城市新區應該是什么樣的?

        陳 凌:我理想中的城市應該是一個人口聚集度較高的生活空間,人們在步行范圍內可以獲得居住、工作和消費的體驗,城市人氣旺盛,交流充分,創新無限。從全國范圍來看,絕大多數城市現有的城市建成區面積已能滿足其現有甚至規劃人口的實際生活需要,但遺憾的是,很多城市現有的物理空間并沒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地方政府往往為了追求GDP,總在以各種理由和名義簡單、盲目地將城市外擴,結果卻導致城區面積變得越來越大,呈現圍棋一樣的散點式布局。

        在國家總人口增長有限的情況下,城市低密度擴張過快使得原本聚集在一起的人口逐漸被稀釋,“鬼城”頻現,“人氣”無從說起;新城新區的出現必然需要越來越多的交通路網實現互聯,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問題隨之集中爆發。所以,城市發展應該尊重客觀規律,要盡量讓既有城市變得緊湊一些,通過給人以親切感的小尺度街道設計和混合型業態布局,給城市生活帶來真正的便利和活力,而不是老想著建新城新區,人為把城市面積做上去。

        記者:那么,從規劃行業的角度來看,城市規劃應該秉承什么樣的理念促使美好城市生活的順利實現?

        陳 凌:提及城市生活這個話題,想必不少人都有同樣一個感受,那就是城市空間尺度太大,而適合人們步行的街區空間占比太小,所以生活味黯淡了許多。放眼各大城市,雖然都填滿了形形色色承擔不同功能的建筑,但缺少真正把這些功能串聯在一起的步行街區。如果把城市里的建筑看作是人的“器官”和“肌肉”,那么街區就是人的“血液循環系統”,它承載的是一座城市文化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生活的演繹需要分布合理且開發性較強的街區作為依托,有了這些尺度合理的街區設計就會吸引周邊人群更多采取以步行為主的生活方式,進而吸引各種各樣小商鋪的入駐,讓整個城市“動”起來。尤其是在城市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的當下,如果一座城市能使人們日常生活各方面的需求都能在步行范圍內得以解決,人們會更加愿意積極主動走出各自的家,走出被圍墻圍起來的小區,跟周邊的人產生更多的交往,而不是守在自己的房子里,每天都跟網購和快遞打交道。

        高密度開發的香港已經實現了宜居化,去年人均壽命全球第一。適合步行、緊湊高效、充滿活力的香港城市建設經驗,非常值得很多內地城市反思和學習。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