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并將其作為國策,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偉大創舉,也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
在當前良好的輿論環境下,生態文明成為各級領導干部口中的熱詞。有關生態文明的宣傳很有熱度,也很有聲勢,但應當看到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偏頗,有泛生態化、極端生態主義等不正確的傾向,對一些概念的理解也存在某些偏差,造成了一些認識上的誤區,不利于正確的生態文明理念傳播,有必要正本清源。
泛生態化的傾向
生態,是生物的生存狀態,主要是指生物間以及生物和環境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本身是一個中性的名詞,把生態賦予一些美好的想象和期望以后,就成了一個褒義詞。于是,一切自然美好的東西都可以冠以生態之名,諸如生態食品、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生態城市、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等等,甚至延伸到社會、文化、政治等非物質世界的領域,如社會生態、文化生態、政治生態等等,都有明確的特定含義,不會引起歧義和混亂。
但隨之出現的一個現象是,一些不相干的事物也被隨便地冠以生態之名,比如生態蛋糕、生態照相館等等,許多商品也被冠以生態之名作為營銷的噱頭,仿佛生態文明是一個萬能的大籮筐,什么東西都可以往里裝,我把這個現象稱為“泛生態化”。其結果,會違背生態文明本身的自然規律,模糊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質,帶來忽冷忽熱的效果,最終對生態文明建設本身產生傷害。
任何系統都是有邊界的,生態文明建設也是如此。無限擴大其外延對其沒有建設性作用,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生態文明和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并列關系,他們之間固然有相互聯系,但是不能相互替代。
極端生態主義傾向
有些人認為,凡是原始的和自然的都是好的、生態的,凡是人工的都是不好的,奉行原始自然主義和極端保護主義,否定人類開發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主觀能動性,甚至抗拒科學技術。比如說反對生物技術,反對工業化、城鎮化,盲目地、無事實依據地反對建工廠,反對建設水利工程,不加區別地盲目反對轉基因技術和產品,用一些危言聳聽的“事實”和缺乏依據的主觀推斷,來否定物質文明建設的成果。
歷史不可能倒退,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不會再回到沒有電燈,只靠狩獵和采食野果的原始“原生態”生活狀態去。不能回避的一個事實是:一頭奶牛一年要向自然界中排放約10噸的排泄物,牛排氣還會產生溫室氣體。原生態的“烏托邦”事實上是不存在的。
喊生態建設口號,做破壞生態事情
有的地方以生態建設之名行開發破壞之實。比如說把好端端的自然河流和濕地破壞了,花巨資建起了“三面光”的人工堤壩,切斷了水與動植物之間的聯系,建起不必要的人工構造物;有的地方違背自然規律,用“大躍進”的方式建設所謂的生態城市,指望“今天栽樹、今天就要乘涼”,大搞不切實際的大樹進城運動,結果,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南轅北轍。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簡單的立竿見影的事情,必須按照自然規律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