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城市規劃側重于寬闊的大道和汽車通行,忽略了民眾和宜居性
“通過芝加哥和紐約的培訓,我懂得了發展緊湊型城市的重要性”
2013年,一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低調地考察了芝加哥和紐約的城市環境,這次考察改變了他對城市設計的想法。
北京市平谷區區委書記張吉福表示,芝加哥湖濱蜿蜒的自行車道和繁忙的景象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紐約也令他感到震驚不已,因為盡管紐約市城市密度很高,但這里仍設有公園和花園,而且室外咖啡館遍布大街小巷。
在回到距離北京約90分鐘車程的平谷區后,他便放棄了政府批準的中國式基本城市規劃。
張吉福說:“在過去,我們一直奉行更大、更快的原則,我們修建了寬闊的馬路和大型社區,但實際上,這些舉措是有悖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張吉福在美國參加了保爾森基金會(Paulson Institute)組織的為期兩周的課程,保爾森基金會由美國財政部前部長亨利?保爾森(Henry Paulson)創辦。
“通過芝加哥和紐約的培訓,我懂得了發展緊湊型城市的重要性。”
保爾森于2011年設立了這一非營利性機構,專注于中國和美國的經濟和環境挑戰,而轉變中國重要領導人的思維方式是保爾森希望藉此實現的主要目標之一。中國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積為20億平方米。到2020年,中國將有1億人遷入城市,而改善中國的城市化效率是避免環境災難的關鍵。
城市擴張
中國的城市規劃受到蘇聯影響,側重于寬闊的大道和汽車通行,忽略了民眾和宜居性。區劃經常會把住宅區與工業和商業區分開,增加了人們乘車往返于各區的時間。地方政府對土地出售收入的需求助長了城市的平面擴張而不是立體擴張。結果呢?這種擴張帶來了堵塞的街道和令人窒息的空氣污染。
前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保爾森在郵件中回答問題時提到:“中國的城市化存在著巨大利益。如果中國能夠本著改善人民生活、限制環境破壞的理念進行城市化,那么此舉將為中國人民和全世界帶來深遠的積極影響。”
改變現狀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總部位于舊金山的倡導清潔能源的非營利性組織能源基金會(Energy Foundation)稱,中國約90%的城市都是按照蘇聯模式建造的。地方政府五分之一的財政收入仍依賴于土地出售,而這一現象也推動著它們繼續賣地而不是增加城市密度。
土地出售
波特蘭州立大學-中國城市化創新項目(PSU-China Innovations in Urbanization Program)助理教授方一平(Fang Yiping,音)說:“只要GDP仍是中國當地政府政績的衡量標準,政府將繼續通過賣地來獲得財政收入。在我看來,目前尚無跡象表明中國的這種城市化方式已經發生了變化。”
多年來,保爾森已與中國共產黨和企業的上層建立了關系。在擔任財政部部長(2006-2009年)之前,他幫助很多中國大型企業開展了上市工作。在擔任財政部長期間,他組織召開了戰略與經濟對話(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以方便各國建立更為緊密的經濟關系。保爾森基金會網站的標志“知行合一”便是由李克強總理所題。
增長挑戰
北京春華資本集團主席、前高盛大中華區主席胡祖六表示,保爾森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在中國向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的過程中,其大規模的城市化既是巨大的挑戰,也有可能是巨大的機遇。
胡祖六說:“一旦環保與經濟增長發生沖突,環保通常情況下都會讓步。中國很難擺脫以GDP為中心的思維模式,但是漢克先生擁有改變這一現狀的地位、公信力和熱情。”胡祖六曾在高盛與保爾森先生共事,目前是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理事會主席。
能源基金會(Energy Foundation)預計,按照張吉福的規劃,利用公交系統打造緊湊型城市、在商業和住宅區之間取得平衡的做法將減少對車輛的依賴性,到2030年,這一舉措將減少高達8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個數字比澳大利亞與意大利在2013年的排放量總和還要多。
張吉福已經推出了電動出租車項目。其他計劃還包括提倡用非機動車輛、自行車和步行取代汽車,并用小街道網絡來取代遍布中國各大城市的寬闊的多車道馬路。
環保先驅
加州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中國能源組副組長周南指出,張吉福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人,而且中國今后還會涌現出更多類似的人。受平谷區政府委托,保爾森基金會就該區城市化規劃提交了一份報告,周南是該報告的合著者。
她還指出,在更廣泛層面改變中國的城市化方式仍面臨著諸多實施方面的挑戰,例如執行規劃方面的財政和人力資源限制。她說,中國的一些生態城規劃之所以以失敗告終,原因便在于此。
她說:“一旦領導層發生變化,那么一切都會推倒重來。這也是為什么美國和其他國家都會將眾多行動方案寫入法規的原因,而且這些行動方案也藉此得到了很好的執行。”
綠色城市
其中的一個綠色城市項目便是離上海不遠的崇明島東灘生態城項目,它于2005年高調亮相。然而,自其主要支持者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于2008年因貪腐獲刑18年之后,該項目一直擱淺至今。
《管理和可持續性雜志》(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ility)2月份刊載的一篇研究論文稱,“東灘生態城遲遲未能啟動的事實告訴我們,最初的政治支持是至關重要的。沒有這一支持,項目只是一個無用的擺設罷了。”
對于平谷區這一人口較少(42.3萬人)的地區來說,重塑其城市規劃要比北京、上海或中國大量其他大型城市更為容易。
保爾森基金會常駐華盛頓的高級研究員雷?韋德爾(Leigh Wedell)表示,保爾森先生希望,張吉福參加的這類年度培訓項目能夠讓平谷區這樣的地區成為變革的典范。
效率的提升
周南說:“我們目睹過很多類似的案例,其中,成功的示范項目帶來了全國性的影響。”
保爾森還試圖改變中國的建筑規范。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預計,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近40%來自于建筑。
中國現有建筑面積為500億平方米,每年新增約20億平方米。到2050年,中國建筑和商用建筑空間的能源消耗預計將翻倍。周南估計,中國建筑能源效率的改善空間在30%以上。
保爾森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德博拉?勒哈爾(Deborah Lehr)說:“通過利用現有的技術來改造建筑——哪怕是隔熱這類簡單的改造——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便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
胡祖六表示,中國清理其環境污染的方式,以及是否會向更為高效的城市化模式邁進,對于全球氣候變化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平谷區的張吉福為人們帶來了一絲希望。保爾森就如何改造平谷區城市規劃提供了一篇65頁的報告,建議采用美國的主要做法。在讀完該報告之后,張吉福并不滿足。
他說:“這是一篇很好的報告,但是我希望看到更多具體的推薦措施,也就是真正對我們有啟發意義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