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眼:規劃的東部生態廊道跨天河、海珠、番禺、黃埔等四個行政區。東部板塊已是廣州高新技術產業的基地,未來更是知識經濟的重要載體,在東部布局和建設生態綠軸,首先有利于東部服務功能的集聚,促進組團式空間格局的形成,為東部新城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至此,廣州的“三條中軸線”之概念得以清晰化:西部老城歷史文化軸,中部城市中心功能軸和東部生態綠軸。這三條中軸線各有明確的作用,都不可或缺,有利于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全面發揮功能。■
廣州城市建設開啟第三軸的想法已久,2012年就有初步構想浮現,但第三軸的功能是什么、形態是怎樣?卻一直沒有明晰過。這次廣州在規委會上披露的第三軸方案,把城市東部的第三軸確定為生態綠軸,功能和形態都頗具新意。
自古至今,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有許多的城市在規劃建設中采用軸線方案并獲得了成功。人類學家把人對軸線的喜愛與人類進化的歷史關聯起來,認為在人類演變的過程中,曾經有過相當長的時期生活在森林中,由于森林里各種猛獸出沒,危機四伏,人需要在最快的時間里識別出叢林危險,由于動物的臉型和器官分布都是對稱狀的,所以人類進化出了對對稱形狀物體的特殊敏感性。所以很早設計師們就發現,用對稱原則設計出來的東西往往能夠使人易于把握、印象深刻甚至過目不忘。軸線對稱的這種設計手法應用在城市布局中,可以把復雜的城市空間去繁至簡,形成簡明清晰的空間形態;而用于城市開發建設的組織,則便于明確目標突出重點,具有統領性的作用。
人們好早就意識到,在大都市地區建設綠化廊道,是優化城市結構,形成組團式布局的關鍵,近年來更是認識到,鍥入城市的綠化廊道,還具有改善城市通風環境,減緩熱島效應的作用,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意義重大。廣州雖然在2000年的戰略規劃就提出了生態空間的控制和城市生態廊道的建設,但正如規劃報告說稱的,廣州市域生態用地每年都在快速減少;重要生態廊道空間遭侵蝕嚴重,都會區重要生態板塊之間的廊道基本不復存在,生態板塊日益碎裂和孤島化。因此,生態建設是廣州當前的緊迫議題,也是未來發展的動力引擎。而生態廊道的建設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包括河涌水質的凈化、綠化的改造、土壤去重金屬、生物多樣性的提高等,需要項目關聯區的共同行動。用軸線來統領生態建設,有利于抓住重點,協同相關區的行動。
規劃的東部生態廊道跨天河、海珠、番禺、黃埔等四個行政區。東部板塊已是廣州高新技術產業的基地,未來更是知識經濟的重要載體,在東部布局和建設生態綠軸,首先有利于東部服務功能的集聚,促進組團式空間格局的形成,為東部新城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其次是有利于城市風環境的改善,提升城市的宜居水平。更重要的是,東部板塊作為廣州未來發展的重點區域之一,通過“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百里生態長廊”,真正擔當起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型發展模式轉換的重任,起到通過東部生態綠軸的建設推動中心城區規劃的“三縱四橫”生態廊道結構的落地。
至此,廣州的“三條中軸線”之概念得以清晰化:西部老城歷史文化軸,中部城市中心功能軸和東部生態綠軸。這三條中軸線各有明確的作用,都不可或缺,有利于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全面發揮功能。
作者為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