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評論:準確定位開啟森林公園持續發展模式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9-21  

        人居環境越是城市化和現代化,人們越是向往自然。未來,人們只有與大自然充分融合,才能達到理想的生活狀態。

        森林公園以自然景觀為主導,以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集生態產業與生態文化于一體,為廣大城市人群提供了休閑度假、回歸自然、調理身心的理想之地。當今,健康養生的生活方式,已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作為健康養生重要領域的森林公園,只有不斷提升品質,才能為這一新興生態產業進入市場作好充分準備。

        自1982年我國建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以來,30多年的時間,森林公園建設不僅帶動了林業產業經濟的發展,也引領了森林生態旅游的潮流,對我國生態經濟的發展、旅游環境的提升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防護功能和生態服務功能。尤其是森林強大的生態服務功能,為人類造就了宜人的生存環境。如森林溫度、森林濕度、森林靜音,以及高含氧量、高負離子含量和精氣含量的森林空氣等,更是其他環境無可替代的。同時由于森林的過濾功能,還使林間具有清潔的水源。可以說,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以及內涵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不僅提高了森林的景觀品位,也為人們提供了充分體現自然野趣的景觀環境。

        多年來,森林公園作為生態旅游的載體,得到了較快發展和社會認可。縱觀森林旅游業的形成和未來人們的環境需求,筆者以為,要想實現從觀光游向深度游的轉變,必須改變其發展模式,將其定位為:游覽觀光+健康養生+生態文化三段式結構。首先,游覽觀光是游人進入森林公園的基本活動,也是森林公園吸引游人的外在功能。其次,健康養生是森林公園最基本的功能。未來,健康養生將成為森林公園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功能,一切服務設施必須以此為主導。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養生需求。第三,森林公園的生態文化,應包含對森林生態的認識、普及,對自然生態的愛護,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沒有生態文化的引領和保障,森林公園便失去了靈魂,也很難實現質的提升。

        森林公園還要實行多目標規劃,這是其多目標經營的前提。只有以規劃為前提,才能預測其項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從而有計劃地立項和定位。森林公園不僅有多樣性的景觀資源,還有豐富的物種,我們應充分利用和發揮這一有利條件。同時,實現森林公園的多目標經營,既能滿足游人的多方面需求,也能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比如,老鐵山景區是長山群島國家海島森林公園景區之一,位于遼寧省長海縣廣鹿鄉。此區地處遼東半島南部黃海海域,是一個山、海相依,林水共濟的海島型景區。根據景區的實際情況,在2014年二期規劃中,他們除了加大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外,還在規劃中充實了傳統文化型景區、國際教育和科普教育為主題的景區建設;區劃了多個不同類型的保護區和保護地。如規劃了老鐵山植物園、鯨魚島鳥類自然保護區、里海湖濕地保護區、海蝕地貌自然保護區、老鐵山陰濕植被保護帶;三椏釣樟保護地、海州常山保護地、鵝耳櫪保護地等。這樣,既充分挖掘了景區的景觀資源,多方保護和科學利用了環境條件,也體現了森林公園經營的多目標性和綜合性。

        目前,我國有些森林公園在經營中存在著重服務工程、輕生態工程的現象。筆者以為,在森林公園建設中,一味滿足游人少走路而修道的理念也是不可取的,這一點應在規劃中加以解決。在森林公園中安排游人一定時間步行(爬山)、進行有氧運動是有益和應提供的游覽方式。游人只有以足夠多的時間步行,才能真正親臨其境,感悟自然、接受大自然的熏陶,體驗自然野趣,這也是健康養生的必要過程。

        在森林公園的建設中,資源保護更是其發展的首要工作。因為森林公園的發展依賴于景觀資源和環境條件,失去二者,森林公園便失去了根基。此外,森林公園除了有先天的景觀和環境資源的儲備外,還要進行后天的恢復和建設。所以,以森林植被恢復為代表的生態恢復應與森林公園建設同步。這一點,在森林公園規劃時也應充分體現并做出切實可行的方案。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