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城市雨中看海”在包括上海、北京在內的中國眾多城市輪番“上演”,這一頑疾如何才能從根本上改變?
在9月19日舉行的2015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上,國務院參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仇保興呼吁,應大力建設“海綿城市”,提高城市滲水、蓄水的能力,“順應自然,讓水資源能循環起來,在天地間溝通,而且相對來說也不昂貴。”
為何看海?因為水泥地太多雨水無法滲透
城市中,隨著道路越修越寬,樓房越蓋越高,水泥地、柏油路等硬質地面也越來越多,一下雨,地面已經無法滲水,只能依靠路邊的直徑有限的下水道排水。
仇保興認為,現在如果下雨100毫米,一般有80毫米以上都是立即排放河道,下沉滲透的部分非常少,“因為城市是一個硬底板,我們把地面和地下割裂開。”
他說,傳統的城市排水模式是以每年的徑流量或者多年的平均值為依據,但遇到大暴雨就會導致徑流量突變,而地面又無法滲水,形成嚴重的內澇。像北京前年的大水,基本上不是來自外部的水,而是城市容納不了那么多水,結果整個城市泡在水里,許多地方超過了4米多,結果城市癱瘓了。其他城市也類似。
“但海綿城市通過滲透、通過集蓄、通過進化、通過循環利用雨水,然后多余的再開放,排放大大減少了,大部分是天地溝通了,對城市周邊水生態的環境大大減少,這就是城市作為人模仿了大自然,順應了大自然。”仇保興說。
從三個層面規劃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顧名思義,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仇保興認為,要在區域、規劃和社區建設三個層面上,進行變革,適應城市綠色化時代的到來,才能夠把海綿城市這一理念,轉化成實際的城市綠色。“水是最可以循環的,如果水不能在城市里面循環利用,我們的循環經濟無從談起。”
仇保興呼吁要保護和修復城市重要的生態板塊,把城市周邊的山頂,都作為一個水源地,讓它與大地涵養功能在一起,讓城市擁有綠色的“底板”。
他透露:“在新一輪的國務院批準的北京市的總體規劃,已經注意到了生態敏感區的保護使這些能夠進行生態的重構,性能也會逐步提高。”
城市透水性地面應大于70%
根據海綿城市的理念,目前一些新技術已經開始在中國的城市中逐步實施。近年來,上海在道路施工中已鋪設了36萬平方米的透水路面,提高道路的滲水能力,減少積水。
仇保興表示,城市中大量的道路和廣場,透水性的地面應大于70%,實現自然水體與地下水的溝通,這也是海綿城市建設要達到的一個目標。而停車場透水應該是100%,這樣的設計也并不增加建筑的成本。
現在下雨天,雨水從很多樓房的雨水管直接下去排走了,如果能將雨水收集利用,對一些缺水的城市來說,作用很大。這樣的建筑如果在北京市達到80%的話,相當于一個南水北調,但是成本只有南水北調的十分之一……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可以使水資源成倍地增長。
“城市是造成水危機的源頭,但把海綿城市的概念加以實踐,那么城市就可以成為一個利用水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