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林大講堂 » 正文

      專家:未來城鎮化不要讓鄉愁變“鄉痛”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1-20  

        你的鄉愁,在何處安放?上海交通大學城鎮空間文化與科學研究所近日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表明,鄉愁具有“時空意象”,日常生活空間、鄰里空間以及自然“微環境”都承載了人們心中的鄉愁。城鎮化建設應關注鄉愁,并進一步實現城市的“人文復興”。

        對1912年至2014年一百余年間的6700多篇以“鄉愁”為主題詞的文獻進行全文檢索后,研究人員得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國人對于鄉愁已有一個基本共識,它首先是一種對‘故鄉’這一‘地理空間’的情感,其次是對家鄉的一種記憶與期望。”

        上海交通大學城鎮空間文化與科學研究所所長陸邵明教授說,鄉愁隱含了一種“美學思辨”,人們帶著鄉愁追尋自我生存與生命意義、追尋詩意棲居的精神家園。

        研究認為,鄉愁的空間意象存在于三種維度,日常生活空間、鄰里空間和自然微環境。也就是說,橋、道路、井、街、庭院、廣場、碼頭等公共空間,家鄉的水、山、花、樹、蟲鳴等自然場景,都是鄉愁的空間意象。

        “關注鄉愁實質上是體現了一種人文主義思想。但目前,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現代化物質建設與社會情感、文化鄉愁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凸顯。”陸邵明直言,“人居環境普遍存在缺乏人文品質、地域特色與文化認同的現象,進而導致文化衰落感、失去整體感、喪失歸屬感、失去個人親切感。這些現象的背后,是文化建設的缺位、對人文精神的忽視。”

        日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闡釋了城市文化: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

        “城鎮化進程中不能盲目建設、破壞城市記憶,而是要多一些理性思辨與人文思考,為老百姓留住‘鄉愁’,為子孫后代構建詩意棲居。”陸邵明表示。

        總結國內外發展歷程,陸邵明等專家提出了城市“人文復興”內涵所包括的3個層面:關注個體、普通群體的情感;關注人與社會的關系;關注人與環境的關系。而這也是鄉愁的時空意象所映射的3個方面。

        研究分析認為,從個體角度來說,關注鄉愁就是要讓城鎮空間的建設獲得大眾群體的情感認同。陸邵明解釋道:“要保護傳承好城市當中的記憶場所,避免地方記憶的‘斷層’甚至消失。另外,也要結合未來的生活需求,塑造高品質的人居環境,讓這些場所在未來歷經時間的洗禮還能喚起美好記憶。”

        從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來看,需要重點構建公共空間的集體記憶。如學校、博物館、劇院等。此外,還應分類分級保護公共空間特有的文化基因,包括地名、特色商鋪、有故事的建筑等,并積極構建鄰里空間的“可識別性”——讓人們能夠直觀地認知、感知往日的生活故事,促進社區居民彼此之間建立起社會紐帶,喚起文化鄉愁的構建與情感共鳴。

        而從人居環境來看,鄉愁意象中的一草一木蘊含著人與自然小環境的關系,因此要實現城鎮的人文復興,必須要考慮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維系與塑造。陸邵明指出,“這體現了人對生存條件與生命價值的尊重。”

        “總之,未來的城鎮化不是讓‘鄉愁’變成‘鄉痛’,而應關注如何讓鄉愁變得更美,這也是每一位中國人的家園夢。”陸邵明說。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