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建筑面積約為19,000㎡,建筑按東、西、中3條軸線布置;中間部分是入口庭院、大廳和主庭院;西側為主展區和視聽室,用以展覽蘇州本地出土的文物;東側是現代藝術館、教育設施、商業服務,以及后勤管理部分等。由于位于保護區內,對建筑的高度需要有嚴格控制,所以博物館新館主體為一層,檐口高度都控制在6m以下。為了滿足展覽面積的需要,一部分展廳被設在地下一層。新館建筑采用院落式布局,其空間結構與比鄰的忠王府、拙政園渾然一體。東側部分由于直接和忠王府并列,其空間形態更接近傳統院落形式;相比之下,西側和中部兩組建筑就處理得靈活了很多,除建筑局部為兩層外,建筑形式呈現出中西合璧的影子。
色彩和建筑風格是蘇博與周圍環境協調的另一重要手段:吳門建筑一貫的粉墻黛瓦在新館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承和發揚。同樣是黑白組合,但已不拘泥于傳統的材料和形式。
新館建筑保持了江南建筑一貫的內斂氣質,外墻高大封閉,沒有多余的裝飾,墻面以白色為主,邊緣用黑色石材勾邊,簡潔大方。從街道上觀察,建筑在不給行人帶來壓迫感的同時,又巧妙地引起了人們的好奇心,使人愿一探其究竟。
新館大門和入口大廳是設計的重點,在這里貝先生沒有著意模仿古典園林的建筑符號,而是對傳統的建筑形式進行了概括和抽象。大門采用了玻璃重檐雙坡式金屬梁架結構,既含有傳統建筑文化中大門的造型元素,又用現代材料賦予其嶄新的風格。貝聿銘在論述自己的設計時這樣說:“大門的處理很重要,大門要有氣派,但又得有邀人入內的感覺。我記憶中的許多所謂深宅大院,包括我兒時玩耍的獅子林,大多是高墻相圍,朱門緊閉。而博物館是公共建筑,我想在這里用一些新的設計手法,讓博物館更開放一點,更吸引人。同時,游客一進大門,就應感受到堂堂蘇州博物館的氣派。”
入口大廳采用了兩層通高的形式,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其與眾不同的頂部處理。建筑師沒有簡單地使用傳統的雙坡頂形式,而是對傳統的屋面形式進行了解構,把它分解成最本源的幾何形:方和三角;然后再根據現代博物館的使用要求對這些原形進行重組。這樣的處理使入口大廳充滿了現代氣息,同時又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在這些原形的使用中,三角形可謂貝聿銘先生的最愛,他以前的眾多重要作品中都有對三角形的精辟運用。但這次的使用似乎最具有人文含義,因為人們能從中品味出江南建筑坡屋頂一脈相傳的神韻。這種傳承的另一個體現是屋頂材料的處理:貝聿銘在蘇州博物館中沒有使用傳統的小青瓦,而選用了產自山西與內蒙交界地帶的“中國黑”花崗石材。石材被加工成菱形石片,從遠處看去既保留了青瓦的尺度和層次,又避免了傳統青瓦易碎且手工感過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