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廣遠(右)向人介紹樹木情況
曾廣遠,今年63歲,是泰和縣橋頭店前村林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他帶頭造林,帶領群眾造林,綠了一方山水;他科學育林,帶領社員科技興林,在青山綠水中共圓富裕夢。曾廣遠個人榮獲諸多榮譽稱號,該合作社獲江西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省級示范社、江西省“十佳”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全國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等稱號。
把山當田種把樹當糧管合作社里綠生金
上世紀80年代,曾廣遠一門心思在江浙一帶經營木材生意,經過17年摸爬滾打,曾廣遠淘了“第一桶金”。手頭上錢多了,而家鄉山上的樹卻越來越少了。曾廣遠意識到,不種樹,將來沒有木頭可賣。于是,他便在自家山場上率先造林。
1982年林業三定以來,曾廣遠連續營造杉木林217畝。1988年,曾廣遠被村民推選為村委會主任,他帶領群眾造林,全村造林4000余畝,活立木蓄積量達7.2萬立方米,帶動全村戶均增收10萬元。
2009年7月,年近花甲的曾廣遠牽頭成立了“泰和縣橋頭店前村林業專業合作社”,擔任了理事長。合作社的成立為曾廣遠的林業種植和銷售的綠色夢想插上了翅膀。現在,合作社總資產已達3600萬元,投入國土綠化資金1200萬元,造林面積12100畝,帶動農戶386戶,安置780人,經營山林面積2.32萬畝。
村民們的山場通過合作社統一經營后,杉木間伐期從原來的8年縮短為4至5年,采伐期由原來的25年縮短為17至18年。1畝杉木林的清山、栽植及撫育成本為800元,從第4年起,通過間伐就能收回成本,以后就不用再投資投勞了。
澆樹澆根上幫人幫點上科技引領社員富
2009年7月,曾廣遠和村里其他6名林農組建了林業專業合作社,吸收村民以現有山場入股,統一規劃造林、統一科學管護、統一木竹經銷、統一利潤分配,村民們主動把自家的山場交到合作社手中,參股入社。
原先沒有科學選育良種的理念,不管苗子的好壞,認為只要把苗子種上山了就行,結果種下去后,苗木生長參差不齊,造成低產低效。現在,曾廣遠通過合作社統一采用林業部門繁育出來的陳山紅心杉苗,選用25厘米到40厘米左右的木質化程度高、頂芽飽滿、一年生的苗子造林。前兩年的撫育是關鍵,每年要搞兩次鋤撫。每逢造林季節,曾廣遠都要到林農的造林現場傳授經驗。如今,村民們都按他的法子科學造林。
三分在造,七分在管。“油槽窩”那片杉木林是2007年造的,2008年那場冰凍災害,讓這片林子受到重創,可6年過去了,山還是這山,但這卻變成了郁郁蔥蔥的杉木林。走進林子,人們都能看到樹上釘著一塊小木牌,上面以表格形式記錄著:“2009年,9厘米;2010年,10.7厘米;2013年,14.3厘米。”曾廣遠一直在實行號樹管理,了解每一棵杉樹的生長情況。“這塊山每畝投資700元,搞了一次間伐,除去投資、運費和力資,這次間伐凈賺2萬多元。”曾廣遠開心地說道。
青山綠水美金山銀山夢光彩山水致富人
一人富,不算富。在店前村,村民加入合作社后,可以得到很多實惠,合作社統一管護山場,把山當田種,把樹當糧管,能確保山上樹木長勢良好,讓外出打工的村民放心,而留在村里的村民也可通過在山上務林獲得較穩定的收益。
村民老曾有3個孩子,欠了很多債,小孩學費交不起。為還債,從2005年起就在外面打工,家里的18畝責任山也荒蕪了。曾廣遠得知此事后,通過林業合作社借了5萬元給他還債,組織勞力幫助采伐造林。如今,老曾再也不外出打工了,專心在家種樹,還加入了合作社,每天的工錢有100多元,比外出打工強。他說,造林就是造錢,這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
嘗到甜頭的店前村村民,有95%加入了合作社,也吸引了周邊的春和、小山等多個村的林農加入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有社員386戶,林地面積23200畝,杉木蓄積量達2.3萬立方米,毛竹林10300畝,毛竹立竹達130萬根。
1990年,曾廣遠承包了本村里南組荒山230畝,清山整地造林后因村辦林場需要,他無償捐獻給村集體,目前該山場進入主伐期,價值數千萬元;2005年林改后,全村林業收入大幅提高,曾廣遠牽頭并帶頭捐款150萬元,修了一條水泥路,讓山山相通,組組相連。目前,曾廣遠和他的合作社正在開展森林保險,為全部林木買保險,保障林農增收致富。
來源:網絡 作者:黃敬德 黃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