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立體綠化無疑打開了生態靈性的窗口,讓無數建筑在綠葉掩映中獲得呼吸的自由與暢快。
生活在北京,混凝土森林阻隔了我們和大自然的親密聯系。當人們剛剛從鮮花盛開中感受春天時,夏天好像一夜間到來了,混凝土的氣息淹沒了土地帶來的清新。在山清水秀的地方,人們能靜靜地享受春天,樹木泛綠是最美的春訊,無限春光在花香鳥語中呈現出來。而在北京城市中心區,很少看到大片的綠色植物。帶有北方城市特色的灰色樓房了無生機,花兒隱藏在屋內還沒來得及搬出,春天就打一個旋兒走了。春天對北京而言很像一個匆匆過客。
在我們心里充滿了如此這般感慨的時候,意大利米蘭的一棟立體森林建筑引起了建筑學家的關注。這棟建筑的特色在于將每層建筑都設計成可以種植很多樹木的平臺,一棟樓呈現出的綠意讓人心醉。樓層上的樹木在帶給城市清新空氣之時,也供給住戶更多生機與情調。
我們用不著講更多的道理闡述綠化的意義,把公園看作是城市綠色的肺,這種看似對民眾進行的形象宣傳,意義沒有一盆家中的花來得實在。一次行動勝過無數綱領,對建筑物進行設計、更新居住理念十分重要。在四季分明的北方,我們沿襲多年的房屋設計理念只滿足最基本的居住要求,而忽視了人類的其他需求。長期以來“經濟、實用,在可能的條件下注意美觀”的設計原則,讓綠色植物難以進入樓房設計者的視野。改革開放前后,建筑本身的綠化設計一直滯后。當今天城市人口發展超出改革開放前幾倍到十幾倍,汽車擁堵成為首都的一大弊端,霧霾制約著市民每天自由舒暢的呼吸時,人們才開始反思建筑本身的固化設計模式帶來的種種生態弊端。
高瞻遠矚的學者開始借鑒國外的先進技術進行屋頂綠化的試點,且在南方諸多城市獲得巨大的成功;但對北方城市而言,屋頂綠化設計會遇到寒冷冬天的考驗,南方城市建筑綠化經驗照搬到北方來自然不行,加之綠化費用昂貴,這就讓很多城市管理者和建筑設計者對建筑綠化望而卻步。盡管有城市建筑設計者冒險進行星星點點的嘗試,但并未形成燎原之勢。
歷史上房屋是在經濟條件較差、工業發展較低的情況下建造的,而當下的情況是,中國經濟發展達到了空前繁榮的時期,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所引發的城市人口飛漲、水資源缺乏和霧霾污染等問題越來越嚴重,僅僅靠傳統的治理污染模式難以奏效,這時必須讓固態建筑改成動態的吞吐器,讓城市不再陷入被動污染循環的怪圈,改造我們的建筑生態環境成為明智之舉,而且是既必須又緊迫。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我們每家每戶之所以養花種草,多是因為綠植爽心悅目,同時能給我們帶來清新空氣,而對一棟有綠化設計的城市建筑而言,實際上不過是我們家庭綠化感覺體驗的放大而已。
城市建筑立體綠化的出路在于對城市建筑的更新和改造。對新修建的城市建筑而言,設計中要大膽實施綠化建筑理念。和綠色建筑的含義所不同的是,綠色建筑強調的是智能、環保、節能,綠化建筑雖然也可以歸類其中,但更強調建筑物本身的綠化需要。新設計的建筑未必像米蘭的森林建筑那樣綠化到位,但通過每家的建筑綠化設計,可以讓居住其中的人們感受到天然的綠色?;蛟S是幾株新竹,抑或是幾棵冬青,既有四季常青樹,又有隨節令而開的花樹,居民隨時可感受季節的變化。對今天的建筑技術而言,足以支撐這些綠色植物成活和成長。這就要求我們設計者既尊重居住需求,又考慮居民的生存審美所需。
對大量的既有建筑而言,綠化建筑理念同樣可以大顯身手。去年被北京網民和城市管理者所詬病的屋頂花園事件,也給城市建筑的改造提供了一種參照。為什么建筑設計者們在設計樓房時沒有考慮更多的綠色植物所承載的需要?倘若在眾多的城市樓頂出現綠色植物完全可以改變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既有城市建筑的改造,不僅要從屋頂綠化下功夫,也要在垂直種植和橫向種植以及拓展和改造每家每戶的陽臺綠化空間上下功夫,讓既有建筑四季綠意盎然,這也會徹底改變城市夏天的蒸籠感,讓市民體會到綠色森林般的愜意與美好。
城市發展必然促進建筑擴充,傳統建筑模式會讓城市在固化的模式中窒息。建筑立體綠化無疑打開了生態靈性的窗口,讓無數建筑在綠葉掩映中獲得呼吸的自由與暢快。建筑立體綠化所產出的氧氣以及其對灰塵的強大吸附力,會徹底改變城市生態環境。據專家稱,一畝樹林每天能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釋放49公斤氧氣,足夠69個人呼吸。同時一畝樹林一年可吸收22噸至60噸的灰塵,成為天然的吸塵器,凈化著我們生存環境中的塵埃。城市富有遠見的管理者們,在注重打造新型立體綠化建筑的同時,要下大力氣對既有建筑進行立體綠化改造,打造城市的立體綠化格局,才是徹底改變城市宏觀生態和微觀環境的關鍵所在。
戴榮里:作家,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中鐵建工集團企業文化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