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風景園林師 » 正文

      宋春華:文化表達 城市文化建設新階段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5-29  

        誠然,“腹有詩書氣自華”,城市文化一定要注重內涵,要有內蘊,但是文化表達同樣也是重要的,沒有表達就沒有交流和融合,沒有表達也沒有傳播和影響,沒有表達更難有吸引和凝聚。這里關鍵是要善于表達,要有自信的表達智慧,選擇好表達的手段和方式。

        第一,加強城市文化戰略研究,確立城市文化主題。城市之間在區域位置、地理環境、歷史沿革、民族分布、風俗民情、文化資源等諸多方面都不盡相同,所以才有了多姿多彩、豐富多元的文化存在,同時也反映出各有特色的差異化的文化主題。諸如上海海納百川、包容并蓄的海派文化,蘇州江南水鄉的園林文化,廣州的開埠文化,南京西安的古都文化等。因此,應對城市的文化資源進行挖掘、評估、提煉,選擇最能代表自身文化特征及精神風貌的文化要素和主體,確立自己的文化主題,使其成為城市文化建設的重點與核心,并圍繞著這個主題展開文化表達。

        第二,堅持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的創新,構建具有文化內涵的記憶空間。城市規劃應增加人文規劃的內容,對文化設施留有必要的用地,對重要的地段、街路和節點,要通過城市設計加以控制,表達場所精神的文化創意;建筑和園林景觀設計要突破思維定勢,既不要生搬硬套拷貝洋符號,搞民族虛無主義,也要防止一味仿古的復古傾向,要吸取天人合一、融入自然的傳承設計理念,塑造自然和諧、具有地域風格和民族特征的人性化空間。

        第三,開辟城市開放性公共空間,植入公共藝術,講述自己的故事。中國的城市需要增加更多的開放性公共空間,并設置公共藝術,為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擴大先進文化的影響力。公共藝術的題材應該是豐富多樣的,可以有宣示類的——表達訴求,可以有敘事類的——留住記憶,也可以有裝飾類的——審美愉悅;公共藝術的形式應該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可以是雕塑,可以是壁畫,也可以是小品、視頻,不管何種形式,都應是具有感染力的藝術精品,而不是到處貼標語掛橫幅,這樣群眾就會在不經意間接觸到高雅的文化產品,就會在欣賞作品的美學體驗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和道德素養。

        第四,規劃建設重要歷史文化紀念工程,構建刻骨銘心的記憶場所。各個國家對影響社會歷史發展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發生地(或遺址),都建有紀念工程,有的還上升為國家紀念地(紀念碑),通過多種路徑和方法構建一種語境,傳遞一種精神寄托和感情凝聚,這些紀念工程實際上是集體記憶的載體和文化傳播的媒介。例如美國在華盛頓國家廣場及其附近重要城市節點上,豎有華盛頓、林肯、杰斐遜、羅斯福總統紀念物,有南北戰爭、越戰、韓戰和二戰紀念碑,有馬丁·路德·金的雕像,在阿靈頓公墓有太平洋戰爭中把美國國旗插上硫磺島的紀念雕塑;在前蘇聯斯大林格勒(現伏爾加格勒)建有一批反映反法西斯衛國戰爭的紀念工程,特別是馬馬耶夫高地上的巨型雕塑“祖國母親”,至今還在感動著每一個到訪的人。這些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品,而是承載著沉重的歷史記憶、彰顯著一個國家和人民精氣神的紀念碑。前不久,我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些決定是國家行為,它預示著首都及相關城市的文化建設將會做出積極的回應,一批重大的紀念工程可望問世。

        第五,加快立法和制度建設,動員全社會參與城市文化建設。文化資源保護、優秀文化傳承、城市文化表述,不僅是政府行為,還要動員社會力量予以關注和積極參與。應完善國家及地方在城市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方面的法律法規,明確政府、法人和自然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絕不能讓寶貴的文化資源隨意遭到破壞和滅失。

        要建立健全相關制度與措施,提高城市文化建設和管理的水平。城市文化作為一項公益事業,不少國家和城市早已實施了“百分比公共藝術政策”,即在建設投資中要有一定的比例用于城市公共藝術建設,從而保證了城市文化建設有穩定的資金保證,這是值得借鑒并加以推行的。

        (作者系原建設部副部長、中國建筑學會名譽理事長)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