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景觀生態學研究在國際上也是比較有特色的,未來應當與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結合起來,把研究成果用到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當中”。
“目前,我們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研究"黃土高原生態系統與水文相互作用的機理"。”自然地理學和景觀生態學家傅伯杰告訴記者,“在黃土高原北部地區,土壤中的水分隨著樹齡的增加反而會下降。這不同于以往經驗所認為的多種樹有利于涵養水源。這種現象在別的國家也出現過,但是其中的機理目前在全世界仍然是一個未被完全攻克的難題。”
傅伯杰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他向本刊記者展望:“中國是自然環境特點比較多、人類活動比較劇烈的地方,而且這幾十年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放到國際上來看,是搞景觀生態學和地理學研究最有利的場所。中國的景觀生態學研究在國際上也是比較有特色的,未來應當與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結合起來,把研究成果用到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當中。”
從1978年初進入陜西師范大學地理系算起,傅伯杰致力于自然地理學和景觀生態學研究已經有36年。其間,他從被稱為“萬金油”的地理學專業出發,把中國景觀生態學帶到世界前沿。
探索解決“復雜系統”問題
時光倒流36載,1977年冬天高考結束后,傅伯杰收到陜西師范大學地理系的錄取通知書時,還“完全不知道為什么”,以為這是學校誤將“物理學”寫成了“地理學”。
因為在他印象中,地理是一個文科專業,而他參加的是理工科的考試,他的理科成績也一直不錯。高考之前報志愿,傅伯杰第一志愿是清華大學,第二志愿是西安交通大學,第三志愿是西北工業大學,專業填的都是無線電、自動化等這些當時的“熱門專業”。
到學校報到之后,他才發現不是寫錯了—地理系全系70個同學,只有2個是自己報的地理專業,其他都是報了其他專業被調劑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