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形態上觀察中國現在的城市,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建成區快速擴張,土地開發強度越來越高。所謂建成區,是指城市行政區范圍內經過征用的土地和實際建設發展起來的非農業生產建設地段,它包括市區集中連片的部分以及分散在近郊區與城市有著密切聯系,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設施的城市建設用地(如機場、鐵路編組站、污水處理廠、通訊電臺等)。所謂開發強度,就是在一定空間中建設空間占到整個區域面積的比重,簡單來說就是水泥板面積占整個空間的比重。建筑密度和容積率是兩個最能反映土地開發強度的指標。建成區面積和開發強度之間一般不存在相關關系。當然,如果建成區面積擴張較快,就會誘發較高的開發強度。
從1990年到2000年,中國城市的建成區面積從1.22萬平方公里增長到2.18萬平方公里,增長78.3%;到2010年,這個數字達到4.05萬平方公里,又增長85.5%。然而,建成區的使用效率正在下降。數據顯示,中國城市的人口密度,從2000年的每平方公里0.99萬人,下降到2009年的0.89萬人;建成區的產出強度,從1990年的GDP/每平方公里0.79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2.97億元,再到2009年的7.05億元。
我國很多城市化地區,人均GDP剛剛超過1萬美元,開發強度已大大高于一些人均GDP達到4-6萬美元及以上的國家和地區。上海的總面積是近7000平方公里,開發強度已經達到36.5%,若扣除崇明、長興、橫沙等不宜大規模開發的1000多平方公里的三島面積,則開發強度近50%。北京的面積是1.6萬平方公里,若扣掉不宜開發的1萬平方公里的山區,開發強度是48%。國際上,大巴黎的開發強度是21%,大倫敦為23.7%,日本三大都市圈平均的開發強度是15%,東京的開發強度最高也只有29.4%。香港、深圳、東莞大體上屬于同一尺度空間單元,香港的開發強度為21%,深圳、東莞分別為46.9%和42.3%。在香港,灌叢、草地、濕地占了整個面積的66%,其中500平方公里以上的面積,也就是說一半被劃為受保護地區。
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建設的一個特點就是“鋪攤子”。即便現在認識到應該注意調整經濟發展方式,也主要是將眼光投注在產業結構調整上,而忽略空間結構調整。然而,最近在上海市第六次規劃土地工作會議上,上海市主要領導強調,編制規劃既要積極、更要穩妥,既要有為、也要無為,重視留白。該守住不能變的,就要確保不突破底線,該與時俱進、面向未來的,就要為我們的子孫留足空間。在城市規劃中“留白”,其真諦就是要在建成區增加生態空間,就是要降低開發強度。
專業人士有一個判斷,在我國的城市(鎮)中,已經變為水泥板的地方,基本上可以滿足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需要。所以,現有市鎮再擴大建成區,再提高土地開發強度,不僅幾無必要,而且將堅決杜絕。上海還提出,城市終極規模的鎖定,建設用地規模只減不增,積極探索高密度條件下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新路子。如果能夠做到,對于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新型城鎮化是一大幸事,老百姓對環境質量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就有可能實現。所以,在今后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土地城鎮化方面,主要任務是在存量上做文章,不要再去做增量的文章,爭取做到建設空間總量上的占補平衡。為此,我們要進行相關的體制改革,相關的標準修訂,使開發強度這個指標符合生態文明建設和新型城鎮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