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園林藝術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在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注重“天人合一”“師法自然”和“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奉行的是樸素生態觀,把文化藝術等文態氛圍當作園林的靈魂。進入二十世紀,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園林綠化對城市環境的保護與改善起著越來越舉足輕重的作用。
合肥建城有二千多年歷史,但1949年時城市僅有5.2平方公里、5萬余人口,只有鄉土樹木1.3萬余株和個別私家花園。上世紀80年代中期,合肥結合舊城改造,利用風扇型城市總體規劃的軸心,建設長8.7公里、面積137.6公頃的環城公園。公園采取敞開式布局,使園林從封閉式的貴族化走向開放式的民眾化,從巧奪天工的人造化走向天人合一的自然化。通過帶狀公園連結老城區四角的逍遙津、包河、杏花公園,以及稻香樓綠地,形成如同一串鑲著數顆明珠的項圈,被喻為“翡翠項鏈”,構成了新老城區之間大的園林綠色空間,開了我國以帶串塊的公園系統先河。進入本世紀,伴隨著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強力推進,園林己成為人們工作和居住生活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市場化促進了園林綠化以工程項目出現,形成多元化的主體和多元的資金投入,在更大范圍內大規模展開,將特色園林風貌滲透到城市各個角落,輻射到整個城市市域空間。例如新建的生態公園、蜀山森林公園西擴、天鵝湖、翡翠湖、南艷湖、方興湖公園、金斗公園、塘西河濕地公園等敞開式的園林雨后春筍般地出現。
2011年合肥行政區劃調整,市域擴大為轄四縣四區和巢湖市,面積從7776平方公里擴大到11433平方公里;城市從瀕臨巢湖發展到環抱整個巢湖。稟賦著獨特的地域資源、歷史人文和特色優勢,在更大范圍內奠定了合肥成為區域性特大城市的基礎,也為園林化建設提供了更大空間。 2014年,安徽省政府提出開展城鎮園林綠化提升行動,這為合肥在環巢湖的更大市域空間提升園林化水平帶來良機并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根據合肥“一嶺六脈、五渠聯湖、眾水匯巢”的生態空間格局特點,合肥園林化建設要按照生態控制區、生態保育區、生態協調區不同控制措施,結合市域綠地斑塊和廊道,構建市域綠地系統,形成“一嶺、兩核、四楔、多廊”結構。 “一嶺”是江淮分水嶺;“兩核”是合肥都市區市域生態核、環巢湖生態核;“四楔”是西北城市水源保護區綠楔,東面浮槎山-白馬山-龍泉山、半湯-平頂山綠楔,東南巢湖綠楔,西南大別山、紫蓬山綠楔;“多廊”是基礎設施防護帶、河流區域性廊道,以及公路綠化和市域綠道網連接的各類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等斑塊。市級重要公園通過連接郊野公園,形成 “城鄉大公園”體系。這一系統既可傳承“環城公園、綠楔嵌入”的經典模式,又能在更大空間上構建“依山傍水、環圈圍繞、林水成網、城湖相映”的特色風貌。
城市園林化是城市規劃與建設的高境界。為提高城市品質、不斷改善市民居住生活環境,應當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中樹立園林化理念,把園林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結合起來,在一切必要和可能的城鄉土地上,因地制宜綠化植樹、栽花種草,并結合其它措施修建文化娛樂設施,發展風景旅游事業和建設山川名勝景點,建設亭、臺、樓、閣及其它游憩設施等,使城市更加宜居,人民生活更有品質。
(作者單位:合肥市園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