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團(tuán)莢蒾和木繡球的區(qū)別
繡球莢迷(木繡球、木本繡球、陽繡球)忍冬科莢蒾屬木本植物,只有白色花。花期4-5月。 天藍(lán)繡球(木繡球、宿根福祿考) 花荵科天藍(lán)繡球?qū)俨荼局参铮o直立,基部半木質(zhì)化,株高40~50cm。莖干常不分枝。葉對生,全緣,長圓狀披針形,全株被有毛,圓錐花序塔狀、頂生、密。
莢蒾的果實(shí)可以吃嗎
1.《唐本草》:莢蒾,葉似木槿及似榆,作小樹。其子如溲疏,兩兩為并,四四相對,而色赤,味甘。檀、榆之類也。
這句話說明應(yīng)該可以吃吧。
莢蒾 jiá mí
基本解釋: 植物名。落葉灌木。葉對生,夏季開白色小花,果實(shí)廣卵形,深紅色。樹皮可制繩,果實(shí)紅熟時可食,種子可榨油。
詞語分開解釋:莢 : 莢(莢) jiá 豆科植物的長形果實(shí),亦指狹長無隔膜的其他草木的果實(shí):豆莢。莢果。皂莢。
蒾 : 蒾 mí 〔莢蒾〕一種灌木,紅色核果可食,種子可榨油
歐洲莢迷
歐洲莢迷,英文名the European snowball,忍冬科,莢蒾屬,落葉大灌木。原產(chǎn)歐洲,華北、東北、西北、華中、華南均可栽培。落葉大灌木,屬繡球狀花歐洲莢迷。高約4~5m。樹枝灰色,小枝有皮孔.葉寬卵形至卵圓形,長6~12cm,通常3裂,裂片邊緣具不規(guī)則的齒,掌狀3出脈.繡球狀花序,徑8~12cm,生于側(cè)枝頂端,花冠乳白色,;綠葉白花,高雅別致。果期8-12月,核果近球形,徑約1cm,鮮紅色,晶瑩剔透,久掛不落,惹人喜愛,秋葉紅艷、美麗,是集觀花、觀果、觀葉為一體的優(yōu)良觀賞品種。
適生環(huán)境:
一般而言,大多數(shù)莢迷屬品種不耐強(qiáng)光,然而實(shí)踐證明,歐洲莢迷在40度下,仍安然無恙,抗性強(qiáng),適應(yīng)廣,很容易生長,可以適應(yīng)很多種不同的環(huán)境。在濕潤的、肥沃的土壤及全光照射的條件下生長的最理想 ,根系發(fā)達(dá),移植容易成活。。
分布地區(qū) : 為栽培種。原產(chǎn)歐洲,華北、東北、西北、華中、華南均可栽培。河北燕青園藝有引種。
繁殖:播種、扦插繁殖。夏季嫩枝扦插,春秋兩季硬枝扦插成活率均較高。
園林應(yīng)用
歐洲莢蒾樹態(tài)清秀,葉形美麗,花開似雪球,果赤如丹。宜在建筑物四周、草坪邊緣配植,也可在道路邊、假山旁孤植、叢植或片植。枝、葉、果均入藥。歐洲莢迷的球形花序很特別,白色很大,非常漂亮。能結(jié)出累累紅果,使其春可觀花、秋可觀果,及紫紅色的秋葉都極具觀賞價值。在園林中廣為應(yīng)用。是園林中極好的一種觀賞植物,在我國屬非常有前途的新品樹種。
有金葉’Aureum’ 斑葉‘Variegatum’變色葉‘Versicolor’等栽培變種
莢迷習(xí)性花期
莢迷(Viburnum dilatatum Thunb.),莢迷屬叢生直立落葉灌木,又稱為雪球莢迷、蝴蝶繡球、木繡球。高約1至3米,小枝幼時有星狀毛,老枝紅褐色。莢迷枝葉稠密,樹冠球形;葉形美觀,入秋變?yōu)榧t色;開花時節(jié),紛紛白花布滿枝頭;果熟時,累累紅果,令人賞心悅目。如此集葉花果為一樹,實(shí)為觀賞佳木,是制作盆景的良好素材。莢迷是溫帶植物,喜光,喜溫暖濕潤,也耐陰,耐寒,對氣候因子及土壤條件要求不嚴(yán),最好是微酸性肥沃土壤。地栽盆栽,管理可以粗放。莢迷用播種繁殖。秋冬采種,種子具休眠期,用濕砂層積以通過后熟作用及打破休眠后,于翌年春播種,栽培容易,可裸根移栽,但應(yīng)適當(dāng)剪枝。
地中海莢迷的生長習(xí)性
地中海莢迷:科屬:忍冬科莢迷屬 花蕾期:11月-次年2月,花蕾紅色。花期:3月-5月,花白色、粉紅,帶清香味。溫度:-10-35℃ 土壤:PH5.0-7.0習(xí)性:常綠灌木,難得的冬季開花品種,樹葉濃密、深綠、有光澤,花季在晚冬/春季,耐寒性強(qiáng)。樹高可達(dá)3米,冠2米。 園林應(yīng)用:可做色塊、花籬、球形孤植、叢植、花境,等等。
莢迷概述
莢迷概述
形態(tài)特征:落葉灌木
最低海拔:以下
最高海拔:1000
生 境:山坡或山谷林中,林緣,灌叢中
是否栽培:野生
國內(nèi)分布:云南,貴州,四川,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安徽,河南,臺灣
國外分布:朝鮮,日本
單葉對生,葉寬倒卵形至橢圓形,長3至9厘米,邊緣具尖鋸齒,表面疏生柔毛。聚傘花序,花冠輻射狀,花白色5裂,5至6月開放。核果卵形,9至10月成熟,果實(shí)殷紅,艷麗奪目,是很好的觀賞植物。也可以入藥,《唐本草》里記載:“甘苦,平,無毒。入脾經(jīng),可以治療小兒疳積。”。分布很廣,主產(chǎn)于華中及華東地區(qū)。
莢迷花
莢迷花是一種被子植物門忍冬科的植物。叢生直立落葉灌木,全世界大約有150--170種,別名有罄迷、挈橀(陸璣《詩疏》)、羿先、孩兒拳頭(《救荒本草》),實(shí)為觀賞佳木,是制作盆景的良好素材。分布很廣,主產(chǎn)于華中及華東地區(qū),河北南部、陜西南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廣東北部、廣西北部、四川、貴州及云南(保山)。在國外的有些則是冬天開粉紅色花,花期10月-4月,氣味與臘梅類似,而有些則是夏天開花,秋天結(jié)果,有些果子是藍(lán)黑色的。莢迷是溫帶植物,喜光,喜溫暖濕潤,也耐陰,耐寒,對氣候因子及土壤條件要求不嚴(yán),最好是微酸性肥沃土壤。地栽盆栽,管理可以粗放。
莢迷用播種繁殖。秋冬采種,種子具休眠期,用濕砂層積以通過后熟作用及打破休眠后,于翌年春播種,栽培容易,可裸根移栽,但應(yīng)適當(dāng)剪枝該植物主要功效是下氣,消谷,殺蛔。主要治療小兒疳積。根據(jù)《唐本草》記載該植物甘苦,平,無毒。入脾經(jīng)。基本用量是內(nèi)服:煎湯,0.5~1兩。別名有罄迷、挈橀(陸璣《詩疏》)、羿先、孩兒拳頭(《救荒本草》),藥用部位是本植物的果實(shí)(莢蒾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該植物在春、夏采收。藥用價值出自《唐本草》
①《唐本草》:“莢蒾,葉似木槿及似榆,作小樹。其子如溲疏,兩兩為并,四四相對,而色赤,味甘。檀、榆之類也。”
②《本草拾遺》“莢蒾,主六畜瘡中蛆,煮汁作粥灌之,蛆立出。皮堪為索。生北土山林間。”
主要原始來自于在東南亞、南美洲,非洲高山類型,有常綠型和落葉型。在中國的高約1至3米,小枝幼時有毛。單葉對生,葉寬倒卵形至橢圓形,長3至9厘米,邊緣具粗鋸齒。聚傘花序,花白色,5至6月開放。核果卵形,9至10月成熟,果實(shí)殷紅,艷麗奪目。分布很廣,主產(chǎn)于華中及華東地區(qū)。在國外的有些則是冬天開粉紅色花,氣味與臘梅類似,而有些則是夏天開花,秋天結(jié)果,有些果子是藍(lán)黑色的。 中國的莢迷枝葉稠密,樹冠球形;葉形美觀,入秋變?yōu)榧t色;開花時節(jié),紛紛白花布滿枝頭;果熟時,累累紅果,令人賞心悅目。如此集葉花果為一樹,實(shí)為觀賞佳木,是制作盆景的良好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