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召政的歷史文化散文,穿越了歷史的迷霧,尋找真正的文心……
茅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熊召政以長篇小說《張居正》名揚文壇,然而,他在散文創作方面也是成績斐然。在他新出版的散文集《千古風流》一書中,彰顯出強烈的歷史責任感,行文大氣磅礴而又酣暢淋漓。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熊召政的歷史文化散文寫作就以文字硬朗、準確而優美成為文壇的一道風景,其中有著對家國、故土的深深眷戀。
《千古風流》收錄了熊召政在不同階段創作的歷史文化散文,分為“青山自在紅”、“自然的戀情”、“古橋上的中國”三大部分。不得不提的是,熊召政和張居正有著不解之緣。張居正是明朝萬歷年間的首輔,曾輔佐三位皇帝治理天下。有歷史學家認為,張居正是繼諸葛亮以來最有影響、最有智慧、最有才華、最體恤民情的大臣。然而,這位從湖北荊州農家走出的首輔,由于諸多原因竟被后人淡忘。一個偶然的機會,熊召政在得知張居正的歷史功績后,決定收集史料、研讀文獻潛心創作歷史長篇小說《張居正》。他這一寫,就是十年。
《千古風流》一書中,熊召政吐露了創作《張居正》的心路歷程。他在創作時,并沒料到會在社會上掀起一股“張居正熱”,他只是本著對歷史的敬意創作這部皇皇大著的。當然,在創作過程中他也歷經迷茫,最后,出色地向文壇交出了這部歷史題材力作。
熊召政憑《張居正》出名后,也逐漸地生發了“張居正情結”。在《謁張居正墓》一文中,他寫到自己把“張居正”捧熱之后,在一個下著小雨的冬日,和朋友前往江漢平原的荊州郊區拜謁張居正之墓。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張居正的墳墓依然和十年前一樣荒涼頹敗,墓碑上的字跡依舊模糊不清,墳墓的旁邊還增添了一個垃圾場!而當地人十之八九根本不清楚張居正就是這片土地上的驕傲!這讓他無比感嘆當代人對本土歷史文化的冷漠。我認為這種冷漠背后潛藏著一種巨大的文化危機。當人們遺忘本土歷史之時,也是文化傳統斷流之際。
很多歷史風物我們似乎司空見慣,但真正咀嚼起來,可能都是一知半解。在本書的第三部分中,熊召政通過對橋的歷史的研究與考察,試圖尋覓中國歷史文化的“鑰匙”。如《風雨趙州橋》、《瀘縣龍腦橋》、《紹興古橋》等篇章,都顯示出了他對中國歷史上那些無名匠人的尊重。可惜中國文化史中,都是詩畫大家、風流才子的名字,卻看不到對能工巧匠只言片語的介紹,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歷史中的一個遺憾。而西方,每一棟建筑、每一座橋梁,都刻下了優秀匠人的名字。《瀘縣龍腦橋》一文的結尾讓人深思:“走在瀘縣大大小小的龍橋上,我們懷念那些已經遠去的無名的石雕工匠,他們在偏僻的鄉村創造了偉大的藝術,他們是真正的龍的傳人,因為他們,石頭產生了靈性,藝術澆灌了歷史。”
讀《千古風流》,越發覺得熊召政的歷史文化散文絕非簡單的累積史料,而是力求穿越歷史的迷霧,尋找真正的文心。《千古風流》中的每篇散文,都展示了語言優美而不華麗、意境富有詩意而不玄秘的大美。由此可見,其文學創作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在充分借鑒古人的智慧后形成了獨特的文學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