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筑園林委員會成立30周年暨傳承·創新·發展第20屆年會”日前在京舉行。會議全面梳理了傳統建筑園林委員會走過的風雨歷程,展望了文化遺產實業的發展前景,激勵成員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積極拓展在文化城市建設及新型城鎮化的時代背景下的發展視野。
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筑園林委員會30年的歷程,不僅是中國建筑遺產保護理念與方法創新的30年,更是引領中國建筑遺產保護與傳承的30年。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充分肯定了該組織成立30年來在中國傳統建筑與園林保護、傳承、利用及中國建筑文化遺產的理論與實踐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尤其是最新一屆委員會的工作極其豐富,體現出學術追求。”
此外,單霽翔還從傳承中國建筑文化的宏大視角,表達自己對“奇奇怪怪建筑”的認識,從挖掘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精神,談到當代建筑師應該如何自尊、自信、自強。他還特別以“故宮的修繕保護工作”為例,全面闡述對于傳統建筑守望、呵護與傳承的理想和責任。他認為,當前我國對于傳統建筑保護和利用存在誤區,一味追求進度和大規模投資未必是件好事,重點是從數量增長轉變為質量提升。“包括對故宮的修繕,現行的招投標體制都是以經濟要素為重,忽視了技術和管理因素,很容易造成建筑修繕質量沒有保障。”單霽翔說,“這方面,我們要勇于打破原有機制。”
與會專家在聽取多位業內人士的發言之后,取得了高度共識:沒有鄉愁將沒有記憶,將失去情感,城市與鄉村都將喪失原來的特點。保持城市特色,需要對文化價值再認識,更需要合理、科學有序地傳承與創新。但不容否認的是,我國在實踐過程中仍存弊端。北京古建研究所原所長王世仁認為,傳統古建筑更應歸為文化范疇,而我國自教育階段就未能重視。他說:“我國大學的‘建筑歷史’學科長期處于次要位置。而在俄羅斯,這門課程占據1/4的權重。”單霽翔亦表露出對保護與傳承工作的焦慮:“(如果)資金多了,但建筑卻修壞了,對不起后人。”
會議隨后進行了主題學術交流。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郭黛姮、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筑園林委員會會長付清遠等就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建筑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的關系、建筑遺產保護法制建設及完善、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歷史村落及民居保護、如何拓展對傳統建筑文化的再認識等熱門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引起與會者的強烈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