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綠油油三七景天種在黑棉上,木條搭的小路通往陽光棚,棚下佛甲草、小葉黃楊連成一片綠叢,其間散落著幾株波斯菊。這不是田間地頭,也不是居民自家的小花園,而是東城區史家小學的校園屋頂科普課堂。將屋頂綠化變成屋頂課堂,東城區正探索屋頂綠化與校園科普融合的新模式。
“左邊是太空黃瓜,右邊是普通黃瓜。”簡易的小木架子上搭著黃瓜秧,史家小學六年級9班的張錫川是屋頂綠化課外小組的組員,“這是對比試驗,觀察太空黃瓜和普通黃瓜同樣條件下,果實的不同。”
張錫川告訴記者,同學們還發現千足蟲、螞蚱會吃葉子。怎么才能讓蟲子不吃葉子呢?小組成員做了一系列的對比試驗。“我們先是用含有石灰粉的粉筆來做試驗。”孩子們在學校科技館館長張培華老師的指導下發現,這樣成本過高,在身邊食材里面繼續尋找除蟲妙方,大蔥、辣椒、洋蔥……一系列試驗過后,孩子們發現洋蔥汁最好使。
離黃瓜秧不遠的地方,絲瓜和蛇豆挨著種植,這里的絲瓜看起來格外粗壯。孩子們想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樣的現象?思來想去,蛇豆成了關注的焦點,他們將絲瓜花用塑料袋包起來,通過人工授粉的方式,觀察絲瓜的生長,經過蛇豆花粉授粉的絲瓜,比絲瓜花粉授粉的絲瓜,長得要大一些。經過這樣的試驗,孩子們特意將蛇豆和絲瓜穿插種植。
“課本上教導孩子珍惜糧食、愛護苗木,不如讓孩子們真切感受到一粒種子從萌發到結果的過程。”張培華說,綠化屋頂是不僅孩子們感受糧食成長的“農場”,還是科學探索的實驗室。該校學生金雨晴曾經獲得北京市中小學生科學建議獎,她通過大量苗木對比實驗發現,三七景天更適合在屋頂種植,“用野草綠化屋頂”的建議被有關部門采納,三七景天納入屋頂綠化推廣苗木范圍。
“今年年底,東城區將完成2萬平方米的校園屋頂綠化。”東城區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開展屋頂科普課堂,將屋頂綠化充分利用起來,從簡單種植到教學傳播是今后校園屋頂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