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生園地 » 正文

      奧斯卡?尼邁耶:建筑就是創新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5-29  

       

      \

      巴西利亞大教堂

      \

      里約熱內盧當代美術館

      \

      巴西議會大廈

      \

      奧斯卡?尼邁耶

       

        如果一位建筑師能設計出一座舉世皆知的建筑,那我們可以稱之為“著名”,但如果他設計出一座城市呢?那大概只有“不朽”能形容他了。但本文要介紹的“不朽”建筑師奧斯卡?尼邁耶還活著,其壽命與精神一同成為該領域的標桿。從即日起至5月8日,他的成就展《鋼筋圓舞曲》在澳門藝術博物館展出。借由這次機會,人們得以回顧百歲老人充滿創造性與戰斗力的歲月。

        吸引我的是流動的曲線

        很難想象103歲的老人如何有這么旺盛的精力:去年,他為西班牙設計的“阿維萊斯國際文化中心”投入使用。他還在監督改造里約熱內盧的“桑巴館”(Sambodrome)中央大街。他設計的巴西東南部米納斯吉拉斯州的一個政府綜合設施項目正在緊張建造。他依然每天在他的辦公室里抽著雪茄思考、創作。而他的作品則在全世界進行巡展。

        這位老人說:“我試圖抵抗和適應年齡增長,并試著像年輕人一樣思考。我像年輕時一樣熱愛生活,對生活充滿向往。對于高齡,我的秘訣是把自己看作40歲,并且像40歲的人一樣生活。”

        尼邁耶1907年出生于里約熱內盧的一個富庶之家。一開始,他跟大多數富家子弟一樣虛度光陰,直到21歲他結婚后,才激起他的責任感,并且半工半讀考進了巴西國立美術學院學習建筑。畢業后的尼邁耶急需賺錢養家,陷入了經濟困難,但他卻不愿意將就著進入一些普通的建筑師事務所工作,最終他決定無償地到著名建筑師盧西奧?科斯塔和卡羅斯?萊昂開設的工作室打工。

        在他初涉建筑界的時候,包豪斯之風在世界范圍內盛行,那種千篇一律的方正造型滿足了戰后工業迅猛發展的時代需求,但過度理性帶來的卻是個性的缺失。“認為建筑應當純粹是功能性的包豪斯理念純粹是胡扯。我們在尋求一種更為自由的建筑,利用更少的支撐,這樣空間會更大膽,也能生成新的行為方式。”同時被他視為“眼中釘”的,還有歐洲傳統的經典主義學院派。

        尼邁耶的作品有著極其鮮明的風格:曲線,曲線,曲線。比如花瓣一樣的教堂,半空中漂浮的步道,弧形的墻壁……他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吸引我的是流動、感性的曲線。就像我們國家起伏的山丘,美麗的女人身體,天上的白云和海中的波浪。整個宇宙由曲線組成――愛因斯坦的彎曲的宇宙。”

        巴西利亞“未來之城”

        尼邁耶的名字總是跟一座城市聯系在一起――巴西利亞。1987年,這座年輕的首都啟用不過27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這一殊榮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尼邁耶――這座城市中心區所有重要建筑都是由他這雙“上帝之手”一手設計的。

        奧斯卡?尼邁耶與巴西利亞的關系,源于他和巴西前總統庫比切克的友誼。上世紀40年代初,時任米納斯吉拉斯州州長的庫比切克就曾邀請尼邁耶操刀本州重要項目,兩人合作愉快。1956年,已當選為總統的庫比切克決定啟動一個大膽的計劃:把巴西的首都從東南沿海的里約熱內盧遷到中部高原上的一片荒涼之地,以帶動占國土面積一半以上的中西部高原實現現代化,他的座右銘是“用5年達到50年的發展”。而尼邁耶受到老友邀請,全面負責“新都計劃”。

        讓尼邁耶當初心甘情愿免費打工的盧西奧?科斯塔為巴西利亞搭建了外觀和功能框架――一個形似飛機的城區,又被稱為“熱帶天堂鳥”。而“鳥頭”、“鳥身”、“鳥翼”中的建筑物,都是由尼邁耶填充起來的。今天人們回看起這座城市的誕生記,會震驚地發現,整座城市的規劃完全就是這兩人意志的表達。這片嶄新的土地成為尼邁耶施展抱負的試驗場――他設計了形似“一雙筷子兩個碗”的巴西議會大廈、水晶宮一樣的外交樓、像印第安酋長王冠一樣的巴西利亞大教堂……直到他98歲那年,面對自己年輕時的杰作,自豪之情洋溢于表:“對于我來說,建筑就是創新。到巴西利亞,你可能欣賞我的作品或不欣賞我的作品,但我打賭你找不到相同的東西。”

        這座充滿傳奇色彩而又沒有任何歷史可言的人工城市贏得了一個別稱:“未來之城”。除了充滿現代感的建筑外,具有超前意識的道路規劃也值得一書。尼邁耶當時曾說:“如果從一個城市的任何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需要耗費20分鐘以上的時間,那么生而為人就會是一種恥辱。”所以即使在50年后的今天看來,巴西利亞城中任由汽車飛速奔馳、橋梁隧道繁復交錯的街道依然相當“前衛”。

        足跡踏遍世界各地

        尼邁耶并沒有在巴西利亞常住。上世紀60年代,巴西軍人政變,尼邁耶被迫離開祖國流亡歐洲,從此他的足跡踏遍世界各地。在那段痛苦的日子,他在東歐和北非設計了許多為人津津樂道的建筑,盛名遠揚。20年后他回到祖國,定居在里約熱內盧。當初他視為“流奶與蜜之地”而奉獻才智的巴西利亞,在歲月中日益變化,讓這位老人感到傷心。“新首都的巨大的社會分裂讓我心痛。”他說。

        尼邁耶年輕時,受到當時巴西爭取政治經濟和文化獨立的思想影響,和畢加索、聶魯達等文化名人一樣,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他對共產主義的狂熱,在巴西利亞的建筑中也可見一斑。雖然他將巴西利亞的地標性建筑設計得美輪美奐,但城區內的居民小區卻設計得非常統一。在他看來,人人都是平等的,無論是總統還是清潔工,都應該平等地居住在這些居民樓里??上В陂L達20年的軍政府時期,他的一切美好愿景成為泡沫,獨裁者們大肆興建富人區,并且將貧民趕到了城外的貧民窟去定居。一個烏托邦式的夢想城邦活生生地栽倒在現實的欲望之下。“一切都是金錢的斗爭。如今,大行其道的是利己主義,人們缺少對生活的理解,也不會去思考人類如何能更公平。”尼邁耶說。他曾經設計過法國共產黨總部,曾經獲得過前蘇聯的列寧和平獎,他和古巴共產黨領袖菲德爾?卡斯特羅的漫長友誼簡直可以拍成一部傳奇電影。他的共產主義情懷并沒有因為年歲的增長而有所改變。


       
       
      [ 院校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院校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