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日前通過了由國家環保部組織的“國家生態市考核驗收組”的驗收。加上先期通過考核的其下屬的江陰市和宜興市,無錫成為一個“國家生態城市群”。
有著“太湖明珠”美譽的無錫一直是舉世聞名的江南魚米之鄉。這個中國民族工商業和鄉鎮企業的發祥地在取得了經濟上的輝煌的同時,環境也同樣受到了威脅。2007年突發太湖“水危機”之后,當地在上級政府的領導下,痛定思痛,大力推行治污和低碳化生產,終于通過國家生態市驗收,無錫市完成了一次令人驚嘆的“生態大逆轉”。
據無錫環保官員介紹,為了治理太湖,無錫市利用新技術,在太湖布設了21個藍藻巡視點和13臺視頻監控儀,配備了太湖水環境應急監測船,利用遙控飛機和水下機器人進行藍藻監測。水、陸、空、天“四位一體”的定時、在線、快速、全天候水質監測體系在無錫已初步建成,極大提高了太湖水域水環境安全系數。2010年,太湖無錫水域水質高錳酸鹽指數、總氮、總磷和富營養化指數比2009年都大幅下降。藻類聚集時間延后,頻次和面積大幅減少,主要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圓滿完成了江蘇省確定的安全度夏和“兩個確保(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水質黑臭)”目標。
此前的2009年,無錫被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成為江蘇省迄今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無錫地處太湖平原,水網密布,人均土地資源相對匱乏,森林資源尤為稀缺。無錫創新思路,創造條件,以造林綠化提升城市品位,優化人居環境。“十一五”期間,梁溪大地新增造林面積44萬畝,超過了過去30年的總和,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5.2%。
“生態城市”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個概念。在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把創建“生態城市”作為階段性目標,利用環境生態學原理,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市,進一步完善城市綠地系統,有效防治和減少城市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各種廢棄物,實施清潔生產、綠色交通、綠色建筑,促進城市中人與自然的和諧,使環境更加清潔、安全、優美、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