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各類指標95項,我市自測達標47項,占不到一半,差距較大,創建任務非常艱巨。根據實際情況,我市確定了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目標:“十三五”建成一星級國家生態園林城市,今年啟動;“十四五”建成二星級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十五五”建成三星級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300米見綠,500米見園”,“有路就有樹,有樹就有蔭”,“四季有綠,三季有花”,太原要實現從園林城市到生態園林城市、從追求外在形象整潔美觀到全面提升城市生態功能的本質跨越。
全方位提升生態園林水平
規劃是城市建設的龍頭。“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我市要從規劃抓起,讓‘綠線’成為城市建設的‘高壓線’。”市園林局局長張建剛說。
目前我市最緊迫的是要強化綠地系統規劃,構建綠量適宜、分布合理、特色明顯、景觀優美、功能齊全、穩定安全的綠色生態系統。編制綠線規劃,明確城市建設的紅線、綠線、紫線。建立健全城市綠化配套規章,出臺古樹名木保護、占用綠地審批、綠線管理、綠色圖章審批等制度。
科學合理布局各類城市綠地,形成完整的城市綠地系統;實施節約型園林綠化建設,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擴大綠地面積,增加城市綠量;加強綠地管理,讓城市建筑、市政基礎設施與園林綠化有機結合,提升城市景觀質量。按照多植樹、植常綠樹、植大苗、植鄉土樹為主的要求,堅持“規劃增綠、拆違建綠、拆舊補綠、見縫插綠、垂直掛綠、合理密植”方針,大力推進點、線、面結合的城鄉園林綠化工程,形成樹有高度、林有厚度、綠有密度、特色鮮明、個性突出的城鄉一體綠化新格局。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著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加強對城市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濕地等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對生態敏感區域的修復;增加鄉土植物利用,構建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加強文物保護,傳承歷史文化,保護自然資源,保持城市地域風貌,形成獨特的城市自然、人文景觀;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和水系的保護與治理,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降低城市熱島效應,建設功能協調、生態平衡的城鎮生態體系,不斷提高人居環境質量。
生態園林城市考核的不僅僅是園林綠化水平,還有城市的綜合服務保障水平。未來幾年,我市將從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入手,不斷提高綜合服務保障能力:科學有效處理城市生產、生活污染物;城市建筑廣泛采用節能、節水技術,普遍應用低能耗環保、節能材料;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加快危舊房和棚戶區改造步伐,改善市民居住條件,提高生活質量;加強社會保障力度,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線高于本省同類城市平均水平,實現應保盡保,正常發放。
全面創新創建機制
為確保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目標如期完成,要先行先試,創新資金籌措等各種機制。
公共綠地建管資金由市區兩級財政共同籌集。市級園林重點項目建設資金根據需要足額安排,每年從國土出讓資金中切出10%作為城市綠化建設資金;城區財政要加大對本區綠化的投入,每年區級財政應按財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或按項目投資要求安排園林建設資金并納入年度預算,城區園林建設資金由各區財力安排50%,市里補貼50%,各區財政每年安排園林綠化建設資金不少于1000萬元。園林養護資金要按養護量,按養護經費標準逐年核定、足額安排。
強化各類費用的征收。因城市建設需要砍伐、移植樹木、臨時占用綠地、永久占用綠地,要強化各項費用收繳;加強對違法設計、施工處罰款的收繳工作;加強對擅自改變、占用綠化用地、砍伐、移植、非正常修剪城市樹木賠償費和處罰款的收繳工作。所收費用用于異地綠化。加大綠化配套金收繳力度,城市新建、擴建、改建工程項目配套綠化建設資金所占比率不得低于建設項目總投資的2%,力爭每年收交總額達到5000萬元以上。驗收不達標的,一律留作異地綠化費。
全力推進創建工作
我市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工作量非常大,必須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決心全力推進。以公園為例,生態園林城市要求“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基本要求,我市規劃范圍內至少需要100個公園,目前只有42個,需新建58個。
即使每年建七八個公園,六七年才能達到要求。按照人均公園綠地11平方米計算,以城市人口底限300萬為基數,需要3300萬平方米,大約5萬畝。最少要建設500畝以上的公園100個。未來幾年,必須大力度建設各類公園。
作為一個省會城市,動物園和植物園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我市目前還沒有植物園。明年將開工建設植物園,占地3000畝。國家規定次干道以上必須有行道樹,有條件的要建“綠道”。夏季,行人和自行車從一地穿行到另一地,要在綠道中穿行不見天。我市許多次干道沒有行道樹,或只有單排行道樹,沒有形成林蔭道。我市只有桃園路等少數路段達到了這一要求。
政府綠化只占城市綠化總量的兩成,大量的綠化任務要靠社會各界完成。近年來,我市實施了“綠色圖章”制度,新改建項目綠化面積不得低于35%,但落實難度很大。要加大城市綠化率,“綠色圖章”前置審批制度必須嚴格實施。除了政府采取強制措施,市民也要自覺維護合法權益,小產權房等綠化面積達不到35%的住宅堅決抵制。
生態園林綠化要擴大影響力,必須打文化牌。除了主題性、趣味性公園外,還要在公園集中展示山西文化和當代建設成就,激發制度的自信、文化的自信和建設美麗太原的激情。
此外,我市今年制定了7個標準,園林綠化要全部實現標準化作業,大大提高管理水平。公園綠化、道路綠化、防護綠地年用水量達到 3364.52萬立方米,爭取2至3年要全部采用中水,以提高節約型公園建設。
今年要完成晉陽街財大公園、動物園5個場館建設等,新增和改造綠地面積163.02公頃;及時跟進道路建設,做好中環路等綠化工程,綠化總面積近230公頃;新增居住區綠地16萬平方米,新增單位附屬綠地14萬平方米;適時開工建設華夏公園、南寒體育公園、東籬公園、和諧公園、大同路公園,建成后新增綠化面積593.55公頃;完成112條道路11284株行道樹補栽,完成3條空白道路綠化建設任務,在6條道路開展綠化養管水平提升工程,各城區打造1至2條綠化養管示范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