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群結隊的魚兒穿梭在茁壯成長的紅樹苗間,椰樹下休閑鍛煉的人絡繹不絕……早晚時分的海口美舍河,是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卷。
10月下旬,海口榮獲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美舍河是濕地城市建設成效顯著的一個縮影。
海口城區,北臨瓊州海峽,南部有被譽為“濕地博物館”的火山熔巖濕地,東邊有“紅樹林王國”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南渡江,美舍河與五源河從東西兩側穿城而過,自古就有“水城”之稱,大小濕地星羅棋布。
海口濕地蘊藏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唐代宰相韋執宜被貶到今海口龍泉鎮,看到周邊大量泉水涌出,不遠處卻有萬畝旱地,就模仿都江堰興修水利,子子孫孫持續修至明代。”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陳松舉例說,“修好的水利設施要有人管,每戶把收成的1/12上繳雇人來管,這是早期的‘河長制’。”
然而,海口“水城”神韻曾一度失色,僅美舍河,每天有近8萬噸污水直排入河。
近年來,中國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海口濕地迎來“重生”契機。“海口把整座城市作為一個大濕地來規劃。”陳松說,海口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率先編制并實施濕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出臺系列法律法規,組建濕地保護組織管理體系,成立院士領銜的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等。
推進濕地城市建設從“最難啃的骨頭”美舍河開始。2016年底,海口摒棄過去河道硬化渠化方式,采用“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的路徑,開始全面啟動美舍河治理。在3.5萬平方米建筑垃圾堆棄場上,建成八級凈水梯田人工濕地,可日處理生活污水5000噸;在河道中種植紅樹林,成為國內城市內河成功種植紅樹林首例。
緊接著,五源河原設計的硬渠化水利工程,改成“生態水利工程+濕地公園”項目;原是土地整治工程的潭豐洋濕地改為“生態土地平整+濕地公園建設”項目;響水河、新舊溝、三十六曲溪等濕地公園的規劃也陸續面世……根據規劃,海口將打造4個國家濕地公園和3個省級濕地公園以及45個濕地保護小區、羊山濕地多用途管理區等。
建設“濕地學校”、民間環保力量加入、媒體宣傳報道和監督、科研機構介入等,又推動濕地保護成為民眾共識。
高高2014年創立民間機構松鼠學堂自然教育工作室,把科學知識“翻譯”成家常話,讓民眾在游玩過程中感受和傳播生態保育的重要性。如今在海口,濕地生物多樣性嘉年華、濕地知識進校園、濕地攝影大賽、中外志愿者清理水葫蘆等活動豐富多彩。
帶著歷史溫度,海口濕地又重新滋潤市民的現實生活:市民欣喜看到,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陸續發現列入保護動植物范圍的野生稻、水蕨、藍胸秧雞,以及“最美小鳥”蜂虎;香港學者專程帶領70多名師生走進濕地考察學習,稱贊海口濕地保護為教育教學提供了便利;“90后”周緣,與他人成立企業在潭豐洋、新舊溝等濕地培育水生蔬菜、花卉種苗,并運用魚菜共生實現生態循環治理農業禽畜糞污,發展“濕地經濟”……
海口濕地已引來旅游業界的垂青。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董事長尚曉建議,在保護的前提下,把海口濕地公園及周邊地區打造成以濕地生態為基礎、以人文生態為精髓、以休閑度假功能為主,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旅游綜合體。
“海口國際濕地城市建設勢頭好、干勁足。”陳松表示,海口將大力解決濕地保護管理能力不足、生態補償機制未建立、外來有害物種入侵等問題,同時做好濕地旅游開發、濕地旅游配套服務、濕地文化底蘊挖掘及濕地動植物資源合理利用,推動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記者 尹海明)
10月下旬,海口榮獲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美舍河是濕地城市建設成效顯著的一個縮影。
海口城區,北臨瓊州海峽,南部有被譽為“濕地博物館”的火山熔巖濕地,東邊有“紅樹林王國”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南渡江,美舍河與五源河從東西兩側穿城而過,自古就有“水城”之稱,大小濕地星羅棋布。
海口濕地蘊藏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唐代宰相韋執宜被貶到今海口龍泉鎮,看到周邊大量泉水涌出,不遠處卻有萬畝旱地,就模仿都江堰興修水利,子子孫孫持續修至明代。”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陳松舉例說,“修好的水利設施要有人管,每戶把收成的1/12上繳雇人來管,這是早期的‘河長制’。”
然而,海口“水城”神韻曾一度失色,僅美舍河,每天有近8萬噸污水直排入河。
近年來,中國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海口濕地迎來“重生”契機。“海口把整座城市作為一個大濕地來規劃。”陳松說,海口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率先編制并實施濕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出臺系列法律法規,組建濕地保護組織管理體系,成立院士領銜的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等。
推進濕地城市建設從“最難啃的骨頭”美舍河開始。2016年底,海口摒棄過去河道硬化渠化方式,采用“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的路徑,開始全面啟動美舍河治理。在3.5萬平方米建筑垃圾堆棄場上,建成八級凈水梯田人工濕地,可日處理生活污水5000噸;在河道中種植紅樹林,成為國內城市內河成功種植紅樹林首例。
緊接著,五源河原設計的硬渠化水利工程,改成“生態水利工程+濕地公園”項目;原是土地整治工程的潭豐洋濕地改為“生態土地平整+濕地公園建設”項目;響水河、新舊溝、三十六曲溪等濕地公園的規劃也陸續面世……根據規劃,海口將打造4個國家濕地公園和3個省級濕地公園以及45個濕地保護小區、羊山濕地多用途管理區等。
建設“濕地學校”、民間環保力量加入、媒體宣傳報道和監督、科研機構介入等,又推動濕地保護成為民眾共識。
高高2014年創立民間機構松鼠學堂自然教育工作室,把科學知識“翻譯”成家常話,讓民眾在游玩過程中感受和傳播生態保育的重要性。如今在海口,濕地生物多樣性嘉年華、濕地知識進校園、濕地攝影大賽、中外志愿者清理水葫蘆等活動豐富多彩。
帶著歷史溫度,海口濕地又重新滋潤市民的現實生活:市民欣喜看到,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陸續發現列入保護動植物范圍的野生稻、水蕨、藍胸秧雞,以及“最美小鳥”蜂虎;香港學者專程帶領70多名師生走進濕地考察學習,稱贊海口濕地保護為教育教學提供了便利;“90后”周緣,與他人成立企業在潭豐洋、新舊溝等濕地培育水生蔬菜、花卉種苗,并運用魚菜共生實現生態循環治理農業禽畜糞污,發展“濕地經濟”……
海口濕地已引來旅游業界的垂青。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董事長尚曉建議,在保護的前提下,把海口濕地公園及周邊地區打造成以濕地生態為基礎、以人文生態為精髓、以休閑度假功能為主,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旅游綜合體。
“海口國際濕地城市建設勢頭好、干勁足。”陳松表示,海口將大力解決濕地保護管理能力不足、生態補償機制未建立、外來有害物種入侵等問題,同時做好濕地旅游開發、濕地旅游配套服務、濕地文化底蘊挖掘及濕地動植物資源合理利用,推動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記者 尹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