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態試點 » 正文

      生態涵養區該怎么建?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11-08  來源:北京青年報  
            根據《關于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北京市生態涵養區的范圍包括門頭溝區、平谷區、懷柔區、密云區、延慶區以及昌平區和房山區的山區部分,土地面積11259.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的68%;2017年常住人口266.4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2.3%。2017年,生態涵養區的PM2.5年均濃度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多數區處于50微克/立方米上下;森林覆蓋率達到53.25%,比全市高10.25個百分點;人均公園綠地面積25.9平方米,比全市高60%。

            懷柔 正編制“國際會都擴容提升方案”


            《意見》提出,懷柔區要以懷柔科學城、雁棲湖國際會都建設為契機,推動綠色創新引領的高端科技文化發展。

            懷柔將穩步推進懷柔科學城建設,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計劃年底前主體結構完工,5個交叉研究平臺正在二次結構和專業管線施工。今年計劃落地的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順利開工,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生物醫學成像、子午二期取得立項批復。在配套建設方面,懷柔研究制定了懷柔科學城人才住房保障辦法,為來懷人才提供多元化住房類型和保障體系,目前,科學城范圍內及周邊可提供人才公租房2900套,可滿足首批入駐科研人員的住房需求,首個共有產權住房項目已正式開工建設,雁棲國際社區將在年底前實現開工。同時懷柔區正擴建一零一中學高中部和國際部。

            在雁棲湖國際會都發展方面,懷柔區會議會展+格局初步形成,下一步,懷柔區將全面落實雁棲湖國際會都的擴容提升,完善提升高端峰會服務保障能力。“目前‘國際會都擴容提升方案’正在編制當中。”懷柔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密云 再建70公里旅游走廊

            《意見》提出,密云區要把保水作為首要責任,協同做好懷柔科學城建設,推動特色農業與旅游休閑產業融合發展。

            近年來,密云區根據《進一步加強密云水庫水源保護工作的意見》,實施了一系列保水工程,包括退耕禁種、畜禽禁養、恢復密云水庫周邊濕地等等,保證了密云水庫水質常年保持國家地表水二類水體標準以上。截至目前,密云水庫水位148.8米,總蓄水量25.62億立方米。

            此外,全長約70公里的密云北線旅游走廊帶二期工程將在明年初開建,主要建設內容包括20條共計長約19.1公里的景區聯絡線,完善旅游交通路網;約33.6公里的登山步道及慢行道,建設連貫慢行系統;另有18處、6.7萬平方米的綠化工程、300平方米的觀景平臺等。

            據悉,待二期工程建成,密云水庫北部將形成一條全長約140公里的旅游走廊帶,呈現出“水”、“城”、“花”、“堡”交相輝映的特色風景。旅游休閑廊道可將沿線景區景點、民俗體驗、鄉村民宿等旅游資源有效串聯,最終實現旅游資源的統籌開發。文/本報記者 蔣若靜

            平谷 打造“中國(北京) 休閑大會”品牌

            作為生態涵養區最東部的區域,今年10月初,平谷被正式授牌為國家森林城市,成為北京市首個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的區。目前,平谷全區森林覆蓋率達67.9%,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8.33%,均位居全市第一。除了創森成功之外,2020年將在平谷舉辦的世界休閑大會,也將為全區的綠色發展和休閑旅游產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推介休閑新成果、新產品,引領休閑新時尚,將成為未來幾年平谷發展的關鍵詞。以2020年世界休閑大會為契機,平谷將舉辦一系列旅游、文化、節慶活動,以提升城市休閑旅游品質。

            未來三年,依托世界休閑大會的品牌效應和影響力,平谷還將深入發掘并傳承中國經典的傳統休閑文化,自創并打造一個“中國(北京)休閑大會”品牌,并培育文化休閑、音樂休閑、農業休閑、運動休閑特色產業功能區,打造一系列旅游休閑拳頭產品,豐富休閑旅游產業業態。

            延慶 冬奧冰雪之城 提升現代園藝業

            《意見》中提出,延慶區要抓住籌辦2019年北京世園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歷史機遇,推動冰雪運動和園藝產業發展。

            延慶將抓住冬奧籌辦舉辦的契機,打造全球知名的冬奧冰雪之城。目前,延慶正籌建北京冰上項目訓練基地,并推進萬科石京龍滑雪場基礎設施及場地提升改造、八達嶺滑雪場升級改造、啟迪喬波冰雪小鎮的落地實施,今冬還將在媯河上新建四塊戶外冰場,以滿足區市級冰上項目比賽、本地百姓和外來游客冬季冰雪游的需求。

            延慶區發改委相關負責人透露,借助世園會的契機,延慶將大力發展現代園藝產業,推動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提質增效。目前,延慶正在建設現代園藝產業集聚區(HBD),采取“一區多園”總體布局,“一區”即核心功能區,打造科研教育、生產示范、會展交易等功能的現代園藝產業核心區。“多園”即多個產業園區,主要承接園藝科研成果就地轉化,形成生產示范,帶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房山 打造首都第二條國際旅游線路

            《意見》提出,房山區(山區)要統籌歷史文化和地質遺跡資源,推動國際旅游休閑產業發展。記者了解到,房山區將深入挖掘“三源”旅游品牌內涵,重點建設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琉璃河西周燕都遺址和云居寺“三大組團”,推出十渡觀光、地質科普等9條精品旅游線路,加快6個傳統村落規劃編制。

            其中,“三源”包括“人之源”、“都之源”和“地之源”。具體到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今年中秋節之前,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猿人洞)保護建筑工程歷經7年論證3年施工之后,重新向公眾開放。重新開放的猿人洞上邊撐起了3700余平方米的保護棚,周口店遺址同時舉辦“百年記憶”歷史回顧展。

            記者還了解到,10月初,居住在房山區琉璃河鎮西周燕都遺址核心保護區的近2000名村民,通過村民代表會的形式,決定以自主騰退的方式啟動搬遷,未來,房山計劃建設一個由遺址本體和遺址博物館群組成的西周時期燕文化特色遺址公園,讓西周燕都遺址成為首都文化新地標。
         
            門頭溝 保護展示古村古道

            斑駁的房舍、蜿蜒的巷道、老宅的深院、千年的古樹……這些具有典型明清時期山地民居特色的古村落如今依然分布在門頭溝的山區中。為了保護和利用好這些文物資源,《意見》提出,門頭溝區要挖掘整合歷史村落資源,提升京西古道品牌,推動文化旅游康養和戶外運動產業發展。

            記者了解到,門頭溝區古村落古道資源豐富,現存形成于明清時期的古村落33個,具有千余年歷史、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商道、古香道和古軍道等古道22條,約280公里。

            門頭溝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實地走訪與現場勘查相結合的方式,該區對古村落中的傳統建筑、格局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相關信息進行采集、歸類和整理建檔,建立傳統村落信息庫。

            下一步,門頭溝區將系統整合西山大道等古商道、妙峰山進香道等歷史文化資源,開展沿線環境整治與資源利用試點工作;加強對傳統村落等重要節點的整體保護,開展遺產整體保護與展示利用試點工作。

            此外,門頭溝還制定了古村落保護辦法,結合古村落自身的資源特點,發展特色產業,使古村落實現可持續發展。為防止無序和過度開發,古村落應當保持原有的生活狀態,適度發展旅游觀光和文化產業。

            昌平 鄉村小鎮新城全域皆成景觀

            《意見》中提出,昌平區(山區)要統籌歷史文化和生態農業資源,推動文化旅游和生態休閑產業發展。

            根據《昌平區“十三五”時期全域旅游發展規劃》,昌平將打造“全域景觀、現代新城、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做強以旅游業為核心的產業體系,促進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全域旅游發展格局主要包括“東西兩軸,南北兩帶”。其中,東西兩軸包括東部交通廊道休閑度假旅游產業發展軸和西部交通廊道文化休閑旅游產業發展軸。南北兩帶包括南部北運河水系濱水休閑旅游產業帶和北部山區生態休閑旅游產業帶。

            昌平區現有生態林地面積85.8萬畝,生態林涉及生態涵養區近140個村。十八大以來,昌平區發放生態管護補償金總額達到2.46億元,通過實施山區公益林生態效益促進機制,對71.9萬畝山區公益林積極加大生態補償資金投入,進一步鼓勵、支持山區農民參與公益林保護建設,補償金全部按股分配給當地老百姓。

            馬上就訪

            一個護林員眼中的金山銀山

            “我們這兒啊地比較薄,辛苦一年種地,也種不出多少錢,一年到頭了也就五六百塊錢……”家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昌平區流村鎮長峪城村的劉俊虎,今年54歲。三年前,在城里打臨工的他,毅然決定回村,當起了護林員。這一職業的轉變,也一下改變了他的收入,現如今一年近2萬的收入,讓他看到了家鄉那千畝片林地里原來藏著“金山銀山”。

            周六傍晚時分,天色已漸黑,戴著“生態林管護員”紅袖標的劉俊虎還在林地里忙活,清清雜草、給樹澆上防凍水,再查查各種樹的“病情”……這便是他這些天最主要的工作任務。再過幾天,他的工作重心就要轉到林地防火上了,“現在這季節,山上光禿禿的。防火,就是接下來我們最重要的工作,要讓這些樹安全過冬”。

            顯然,做了三年護林員的劉俊虎,對這份保護生態的工作早已駕輕就熟,“給樹澆防凍水,你得從上往下澆;一旦發現樹木有枯損的,我們得及時去申報,有些‘病重’的樹,還得進行更替……”

            對生態林盡職盡責地呵護,也換來了令劉俊虎滿意的收入,“我們護林員一個月的工資是1100塊,一年光這筆工資收入就能有13200塊”。從自己眼前生態林賺得的收入,還遠不止護林員的工資。劉俊虎仔細算了算一年的收入,“我還有林權股份,有兩股,差不多是1700多塊錢,再加上山區造林的土地流轉補償費,我家是2畝地,5000塊錢,加上一年工資13200元,所以一年的收入差不多得有2萬”。

            比起過去種地、打臨工,劉俊虎覺得現在的工作最給力,“現在這工作可和打臨工不一樣,打臨工的收入不穩定不說,也沒有保障。我們護林員,現在都給上正規的保險呢”。

            和劉俊虎的選擇一樣,自從流村鎮開始生態造林后,大部分村民都紛紛選擇回村,干起了護林工作。以位于鎮西部深山區的長峪城村為例,全區共有170余常住人口,現專職生態養護人員8名,月人均工資2400元;而生態林管護人員高達58人,月人均工資1100元。

            “這些都是本村的勞動力。對于護林這個工作,我們村民都比較歡迎。因為原來我們這里全是農田,種點玉米、菇或豆的,但地實在太薄了,種什么都沒啥錢。現在栽樹還綠,還能帶來不錯的收入,大家都樂意。”昌平區流村鎮農業發展辦公室主任張玉祥表示。

            “不吃虧、能受益”,正如昨天剛剛出臺的《關于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所體現的“不讓保護生態環境的吃虧”,劉俊虎和村民們已經在親身實踐中提前感受。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